英国美术300年在中华世纪坛开幕
发布时间:2012-11-28
新京报讯 ( 记者李健亚 ) 特纳、亨利 · 摩尔、卢西安 · 弗洛依德,这些全球闻名的英国艺术大家聚集在一起,铺陈了英国艺术 300 年来如何走向现代之路。昨日, “ 走向现代 —— 英国美术 300 年 ” 在中华世纪坛开幕。
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 18 家博物馆和收藏机构献上了 80 幅作品,包括特纳的《浅水处的加莱海滩:渔民捡拾鱼饵》等构成了 300 年英国美术的万花筒,中方展览学术主持李建群指出,自 18 世纪以来英国走向现代的同时,在艺术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次展出的 80 幅作品正是英国转型期的缩影。
据悉,本次展览在 12 月 21 日结束北京站后将历时一年在沈阳、南昌、广州等五大城市巡展。
80 幅作品走出现代之路
此次展览为国内首次全面展现英国历时 300 年的美术发展状况, 80 件展品包括油画、版画、水彩、素描和雕塑。主办方称 18 世纪时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英国西北部艺术发展繁荣,由此也使得富有的制造商和商人能收藏到大量优秀作品。英国大使馆公使白琼娜指出,此次作品包括 18 世纪晚期古典艺术、浪漫主义以及现代艺术等西方重要艺术流派。
对此,李建群告诉记者,此次展出的艺术家大都为世界艺术史的名家,尽管带来的很多是小部头作品,却能完整呈现 18 世纪中期到今天的英国绘画发展情况,而将这些作品串联的主线也是英国艺术在这 300 年里如何经由工业革命走向现代。
类似约翰 · 林内尔的《穿越布鲁克》描绘的是英格兰南部萨里郡北低地的一片林地和荒原,那时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此地却依然一片宁静。而到了 20 世纪,亨利 · 摩尔的《头盔五号》便展现了现代艺术之美。据介绍,该作品极为简练,抛光细致,表达出深刻的人性和战争带给人们的焦虑。
一个特纳,两种风情
此次展览分为英国人、场景观察、自然景观等六大部分。其中肖像画和风景画这两大英国艺术的王牌更是得到了全面呈现,尤其是全场的焦点特纳晚期作品《浅水处的加莱海滩:渔民捡拾鱼饵》。特纳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英国画家之一, 27 岁就成为皇家美术学院的正式院士, 18 世纪末将风景画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此次带来的两幅特纳作品则正好呈现了其艺术风格的转变。
李建群指出,此次展出的《汤利府》是特纳的早期作品,与晚期作品差距特别大, “ 早期的特纳刚出道,他的画作非常真实地记录风景,更接近荷兰画派,而到了晚期则形成了一种崇高风格,更像一首壮丽的史诗。 ”
■ 赏析
特纳《浅水处的加莱海滩:渔民捡拾鱼饵》
曼彻斯特大区博物馆联盟藏品重点瑰宝。本画是特纳探索表现色彩和光线效果的一次尝试。在创作此画时,特纳的父亲刚刚去世不久,特纳似乎寻求以余晖这一转瞬即逝的传统象征来纪念他。
约翰 · 威廉 · 沃特豪斯《瑟茜把杯子递给尤利西斯》
19 世纪末,英国掀起一股追崇神话和古典主义的热潮。沃特豪斯画中所呈现的这一幕选自荷马史诗《奥德赛》第六本,邪恶的女巫瑟茜将自制的魔法药水递给尤利西斯。沃特豪斯在英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作用是将富有象征意义的浪漫主义故事绘画带入一个全盛时期。
■ 解读
看到英国转型期缩影
这 80 件作品覆盖的 300 年是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现代化历史这样一个阶段。而工业革命的大机器生产给英国带来巨大的变化,从传统封建国家到站在最前沿的现代国家。这 80 件作品生动记载了英国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看这个展览,能看到英国社会面貌的变化。他们看世界的变化,他们审美趣味的变化,他们文化风俗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作品是英国转型期的缩影。
文章来源: 新京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