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及中国古代早期冶铁与中国古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2-12-08
12 月 8 日,“四川盆地及中国古代早期冶铁与中国古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开幕式由成都博物院院长王毅主持,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罗中枢、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局长王琼、成都市文化局副局长汪邦军致辞。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家球主持了《成都市冶金工业志》的首发仪式。
本次会议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博物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日本爱媛大学东亚古代铁文化研究中心、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南方民族考古》编辑部联合主办。日本、韩国、斯里兰卡、土耳其、英国、丹麦等国家的十七位学者和国内高校、考古研究所、博物馆等机构的近百位学者出席研讨会。会议期间参观考察了邛崃市川主庙冶铁遗址、蒲江县古石山冶铁遗址、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以及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本次学术研讨会历时四天,会议以“四川盆地早期铁器与西南古代社会、东亚、南亚及东南亚地区早期冶铁技术及传播”为主要议题。会议共收到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 30 余篇,其中有 18 位学者做了大会发言。
四川大学李映福教授首先代表中日合作课题组做了《成都平原冶铁遗址的发现及意义》的报告。报告对中日合作开展成都平原冶铁考古研究的缘起、主要收获和学术意义做了总结。北京大学孙华教授提交的《中国铁器时代的开端》的论文指出中国冶铁术非独立发生,而是从西亚辗转传播过来的。中国铁器生产从熟铁制造到生铁铸造再到钢铁铸造,其发展过程相当短暂,使用和生产经历的是一个突变的过程,是受到中国中心地区高度发达的青铜工业技术和生产体系的影响所致。日本学者村上恭通教授《中国冶铁炉的出现与发展 -- 以周边地区的比较研究为视角》认为中国新的生铁生产工艺出现在长江下游流域。到了战国时代,炼铁工艺传播到中国的各个地区。
丹麦学者华道安教授《中国早期的铁器》认为中国境内的人工冶铁技术是在公元前 900 年从新疆地区传入,而我国的铸铁则源于南方的楚国或吴国。英国学者吉尔·朱莉芙《技术与演变:原史时期钢铁冶炼技术从斯里兰卡向日本的传播与创新》总结了熔炼炉设计与操作演化过程的考古学证据以及冶炼技术在南亚和东南亚传播的例子,指出了铁器生产欧洲中心模式和东西技术优势观念的局限性,认为亚洲线型炉的钢铁冶炼传统代表了一个以前未被认识到的、与众不同的钢铁冶炼发展演变的独立分支。四川大学李映福教授提交的《四川炉霍县呷拉宗村冶铁遗址初步研》一文,通过对四川炉霍县呷拉宗村冶铁遗址公元六世纪冶炼炉自然送风冶炼技术和历史文献的考察,指出中国西南地区在发展源于中原地区生铁冶炼技术的同时 , 也存在与南亚地区有密切联系的冶炼技术。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施劲松研究员《川西石棺葬中的铁器》指出四川甚至西南地区最早的铁器或许是从半月形地带传入,川西石棺墓中最早的铜器和铁器似乎说明,冶金技术从西方传入中国境内后即为沿途的文化采用并又向其他方向传播,从而显现出古代技术传播路线的多样性。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志清研究员《中国西南早期青铜时代刍议》指出中国西南早期青铜时代起始时间在距今 3500~2900 年,技术系统主要渊源于西北地区青铜技术系统。土耳其学者本吉·巴萨克·瑟尔维在题为《古代土耳其前古典时代的冶金》的演讲中指出土耳其与相邻周边区域见证了西南亚地区最早期对金属资源的开采以及冶金学的出现。斯里兰卡学者明兰卡《 斯里兰卡古文化中铁器运用的考古学证据 》介绍了斯里兰卡古代人类冶铁的技术技能,认为斯里兰卡的钢铁冶炼在南亚冶铁技术综合体中占有重要位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马春燕《成都平原古代冶铁遗址的调查、发掘及初步认识》介绍了在 2006 年 6 月~ 2011 年 12 月期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日本爱媛大学东亚古代铁文化研究中心三家单位合作对成都平原蒲江县、邛崃市境内的古代冶铁遗址开展考古调查与发掘的成果。指出这是西南地区首次系统的冶铁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对西南地区及中国冶铁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大学吴桂兵副教授《淮河流域汉代铁工场的空间与组织——以宿迁青敦遗址为例》的演讲中介绍了青敦遗址的概况,初步推测宿迁青墩遗址的铁工场为汉代东海郡下邳铁官的工场。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种建荣副研究员《陕西杨凌汉代铸铁作坊发掘与初步研究》介绍了陕西杨凌邰城铸铁作坊遗址的考古新发现。
韩国学者金京镐《韩国古代冶铁技术与冶铁炉的复原研究》介绍了韩国古代冶铁炉的特点、古代冶铁炉结构的复原过程。指出这个实验目的在于复原古代冶铁制造炉的最高效状态。广西广播电视大学黄全胜研究员《广西贵港六穴岭汉代冶铁遗址初步研究》指出六穴岭汉代冶铁遗址所出土的铁渣经金相、矿相、扫描电镜及能谱分 (SEM-EDS) 等科技手段检测表明,铁渣均属铁硅系铁橄榄石型,采用块炼铁冶炼方法。重庆市文物考古所杨小刚研究员《 三峡重庆地区出土青铜器合金配比 与铅同位素比值研究》认为三峡重庆地区出土各类青铜器的合金配比基本一致,其青铜器冶铸工艺与矿料来源与四川地区较为接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杨盛《四川蒲江许鞋匾冶铁遗址出土冶炼遗物分析简报》通过对蒲江许鞋匾冶铁遗址出土冶炼遗物的检测分析结果,对冶铁炉的性质判断提供了旁证,还对该冶铁遗址的冶铁工艺、冶铁炉内温度等提出初步认识。
此次研讨会既是专题性质的学术会议,也是议题及讨论区域十分广泛的综合性研讨会。特别是南亚地区印度、斯里兰卡及土耳其冶铁考古的讨论,有助于学界以更广的视野来观察、探索我国西南地区早期铁器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深入认识铁器在西南地区古代社会进程所产生的作用、中原文化对西南地区的影响以及古代中国与西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