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兽祈福新春 点亮金沙太阳节——天府神兽公开亮相金沙遗址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3-01-25

2013年1月25日,备受成都市民关注的天府瑞兽落户金沙,并将于成都金沙太阳节期间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下沉式广场正式与公众见面。刚进入2013年,天府广场四川大剧院考古工地出土的一只通体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达8.5吨,躯干圆润、四肢短粗,被网友们昵称为“成都第一萌兽”,外观近似犀或牛的巨型石兽出现在了各大媒体的黄金时段或显著版面,成为成都市民,尤其是网友、微博控们争相谈论的话题。根据层位关系和坑内共存遗物的时代特征,考古人员初步判断石兽的埋藏时间约在蜀汉末至西晋,制作年代约在秦汉时期。
扬雄著《蜀王本纪》中有记载:“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在水中,以厌水精,因曰石犀里。”《华阳国志》卷三记载有:“(李冰)外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后转置犀牛二头:一在府市市桥门,今所谓石牛门是也;一在渊中。”因此,专家推测天府广场出土的石兽是战国至秦时李冰主持制作的镇厌水精的石犀,与滨河祭祀密切相关。
石犀或继承金沙滨河祭祀传统
古代成都水网密集、河流纵横,治水贯穿了成都历史的始终,从大禹治水到杜宇治水,再到李冰治水,可谓是天府治水的三部曲。而三千年前的金沙是崇尚神灵,有着丰富祭祀内涵的古蜀王国中心。据了解,金沙遗址有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大型祭祀场所,其堆积厚度高达4米,祭祀区分布在古河道南岸,长约150米、宽约100米,是一处规模宏大、延续使用了近千年的滨河祭祀场所,发现了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63个,现已出土珍贵文物6000余件,古蜀人用金器、青铜器、玉器、石雕像、象牙、獠牙、鹿角及犀牛骨等来进行频繁的祭祀活动,这一独特的祭祀方式及其所表现的浓厚宗教色彩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而犀牛作为祭祀的圣物在古蜀时期即已有之。
犀牛是水陆两栖动物,传说犀牛能通灵,其独角能分水拨浪,下水后自然将水分流,用犀牛来镇水有着较长的历史。天府广场出土的石兽在外观上与犀牛最为相近,用巨型红砂石雕刻的石犀是古人镇厌水精,也是滨河祭祀的主角。此次将石兽运送到金沙遗址博物馆,可谓是让它来到了古蜀滨河祭祀的核心地带。
天府瑞兽祈福新春 点亮金沙太阳节
天府石兽在汉代就被视为瑞兽,护佑城池,福泽百姓,让成都永葆千年不颓,堪称成都的镇城之宝。水润泽而物种始生,水丰足而百象昌盛。时隔千年,在2013年新年伊始,神兽盛世重光;2013年春节神兽震撼亮相金沙太阳节,具有极其美好的寓意。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种通天犀,它吃草时只吃有毒之草,食树木时则专挑有刺的吃,它这么做的目的是以身试药,练就一身本事出来,然后为人解毒,极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被认为是灵异之兽,勇者的化身,故称灵犀。于是长期以来民间就有了摸神兽、交好运的说法:“摸摸神兽头,文曲星庇佑;摸摸神兽角,天赐良缘到;摸摸神兽脖,仕途定蓬勃;摸摸神兽背,荣华又富贵;摸摸神兽纹,财神走进门;摸摸神兽尾,长命又百岁。”新春佳节,天府神兽为您带来新年第一福,想摸福,来金沙,这里有参照文物一比一量身打造的浮雕神兽与您亲密接触,让您的运气越来越旺。
除了有千年神兽亮相祈福外,2013成都金沙太阳节还增设了与神兽有关的一系列互动活动。届时,博物馆下沉式广场将以李冰筑造的五头石犀为主题的大型灯组营造氛围、衬托神兽展示,其场面宏大,独具特色;可爱的神兽人偶将与您相约春熙路、一同坐地铁、玩转太阳节;庄严的神兽滨河祭祀表演带您重见千年的神圣;还有“瑞牛宝宝 牛气冲天”放飞新年愿望,博物馆将征集30个牛年(2009年)出生的瑞牛宝宝,开展丰富多彩的儿童互动活动。详情请见金沙遗址博物馆官方网站和新浪、腾讯微博。

 

金沙遗址博物馆办公室

金沙遗址博物馆宣传营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