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考古发现再添新彩
发布时间:2014-04-09
——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荣膺2013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4年4月9日下午16:30,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荣获中国2013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继2001年成都金沙商周遗址、2008年四川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后成都在本世纪获得的第三个考古界大奖。
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界的“百花奖”
目前,重大考古发现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由国家文物局领导,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文博考古界的著名品牌,堪称考古界的“百花奖”。这些新发现充分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丰富内涵,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极大激发了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文物保护意识,而且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4月9日下午,201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鲜出炉,分别是: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四川石渠吐蕃时代石刻、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曾侯墓地、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益阳兔子山遗址发掘、洛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西安西汉长安城渭桥遗址、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景德镇南窑唐代遗址。
老官山汉墓,“四个第一、名至实归”
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能成功入选,因为它“四个第一、名至实归”:第一次发掘出土举世闻名的蜀锦织机模型;第一次发现早已失传对中华医学杰出贡献的扁鹊医学体系的多部竹简医书;第一次发现西汉时期完整经穴漆医学人像;第一次大批出土名满天下的西汉成都漆器。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成都地铁三号线建设工地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共清理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出土了大量漆木器、陶器、铜器和铁器等文物。其中M1出土的50余件木牍、M2出土的4件竹木制织机模型、M3出土的920余支(编号数量)竹简及人体经穴漆人像堪称重要发现。
此次出土大量西汉时期简牍为四川地区首次发现,这一发现使成都地区成为我国又一处重要汉代简牍出土地,弥补了成都地区简牍考古空白。从出土九部医书内容分析,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这样大量完整而系统的医简的发现,在国内尚属首次,为中医发展史研究的重大发现。出土的完整人体经穴髹漆人像,应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与墓葬出土经脉医书相对照,为揭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出土四部织机模型应是前所未见的蜀锦提花机模型,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唯一有出土单位、完整的西汉时期织机模型,填补了以往只有抽象图像资料的考古空白。上个世纪以来,丝绸之路上岀土了大量汉代蜀锦,代表了丝绸之路最高水平纺织技术,其中最有名的是吐鲁番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蜀锦,西汉扬雄曾在《蜀都赋》中赞曰:“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尔乃其人,自造奇锦……”,蜀锦提花织机的发现是成都作为汉代五大都会、世界纺织之都的见证,对于研究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文物修复,“有条不紊”
据悉,竹简、经穴髹漆人像、织机模型等珍贵文物出土后,成都博物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在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技术支撑下,对出土饱水竹木漆器进行了仔细的病害调查,编制了保护修复方案,目前方案已经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并获得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的资助,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出土陶器的修复也已进入尾声。与此同时,相关文物的研究也相继展开。最近,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完成了对织机模型和粉彩织工俑的测绘工作,为进一步的文物修复与工艺复原奠定了基础。
这些珍贵的文物经过精心修复和处理后,会在即将落成的成都博物馆新馆内展出,和市民朋友们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