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博物馆举办“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走进博物馆”系列活动之《探索中前行——文物修复及考古实践分享》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15-09-14
2015年9月11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与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走进博物馆”系列活动最后一场讲座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新闻发布厅完美收官。来自中国社科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实验室考古部主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李存信副研究员,为众多爱好考古,对文物保护充满好奇的观众带来了以文物修复及考古为主题的专题讲座。 作为文物修复保护以及实验室考古的领军人物,李存信老师用自己多年从事实验室考古以及文物修复保护的实践经验,用生动且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揭开文物从发掘到展示背后的考古及保护的故事。李存信老师首先从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介绍了实验室考古的概念,优势及其技术路线。实验室考古和田野考古在考古工作中有长有短,均有可取之处。其中实验室考古的重要内容就是及时观察研究发现的各种遗迹遗物,在处置保护和妥善保存的基础上,就其品类、型制、结构、工艺、用途等进行系统研究。其优势则在于环境可控、节奏可控、全方位发掘、充分运用仪器设备、保障安全等方面,而这一系列的优势使遗迹遗物在发掘过程中减少或减缓文物的劣化,保持文物的原始状态。
由于讲座观众并非都是考古方面专业人士,因此在对实验室考古进行概念性阐述后,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加了解文物修复背后的故事,李存信老师现场分享了对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金质文物的保护处理方法。其中8号遗迹出土的黄金面具最具代表性,黄金面具于2007年出土,当时已被揉成一团,与泥土混杂,器形无法辨认。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推敲以及考古修复人员一周的连续工作,精心修复,慢慢展开,终于基本恢复了其原始面貌。这件金面具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整、体量最大的金面具。现在修复后的大金面具陈列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第四展厅。
同时,李存信老师介绍了大河口西周墓地及遵义播州土司墓葬实验室考古的实例,进一步讲述对重要脆弱的文物处置保护的方法措施。如在大河口墓地中出土了大量漆器,相互之间叠压打破,漆器木质部分早已腐朽,只有漆皮附着于泥土之上。如果采用传统的发掘方法,这些漆器将很难提取和保存,而将其整体加固提取到实验室后,通过不断的箱体翻转从多个角度进行发掘清理,完成了个体遗物的摘取、保护和复原。
遵义播州土司杨价夫妇墓葬是一座双室并列、随葬品丰富且未经盗扰的大型木椁墓。为了尽量完整保存墓葬信息,考古人员对两座墓葬进行了整体套箱包装,转运到室内后对墓葬实施了实验室考古操作程序,目前发掘出土了大量金银器、漆木器等珍贵文物,并且得到了妥善处理和保存。李存信老师结合大量考古发掘现场图片与观众分享了不同情况下的文物修复工作的具体操作模式以及实验室考古如何将田野处置、室内发掘、文物保护三者融为一体。
最后在现场数百名观众的热烈掌声当中,此次讲座圆满结束。观众均表示通过李存信老师此次的讲座,对实验室考古以及文物修复及保护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并且充分认识到对于脆弱遗物的考古研究尤其需要借助实验室考古手段,而文物保护工作仍需要不断探索,并在探索中不断前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走进博物馆”系列活动之讲座部分虽然圆满结束,但特展及图片展精彩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