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2020年度工作年报
发布时间:2021-02-28
2020年,在上级的领导下,全体干部职工团结奋进,在积极开展好防疫工作的同时,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截至12月31日,我馆接待观众52.7万人次,免票观众30.2万人次,5月31日恢复周末延时开放,延时服务观众1681人次。圆满完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任务和奥地利驻华大使石迪福、意大利驻华大使方澜意等重要涉外接待。2020年度,我馆荣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荣誉称号,根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行状况年度监测报告(2019)》结果,我馆荣获“考古科研奖”、“年度人气奖”、“科技创新奖”和“社会活动组织奖”第一名以及“特色主题活动奖”五大奖项。具体工作如下:
一、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提升博物馆品质发展
构建多元立体展示体系。在维护好基本陈列的同时,举办了《金玉琅琅》《诗意金沙》《天下大足》3个系列原创特色展览,其中与大足石刻研究院合作举办的《天下大足》特展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和两地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背景下,诞生的首个特展。参与“古蜀文明走出去”输出展览4个,其中“发现三星堆”特展展示了四川古蜀文明考古发掘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时,在“全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2019年度系列奖项评选中,《发现·中山国》荣获“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玛雅的世界》荣获“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
推进博物馆“两化”建设。我馆作为国家文物局指定的七家全国首批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之一,今年,紧扣迎大运国际化、智能化提升两大方向和“聚焦内容挖掘、聚焦国际表达、聚焦手机应用”三个聚焦,积极推进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金沙遗址博物馆古蜀文明数字化传播与服务》项目,完成“一部移动终端游金沙”(包括线上预约购票、微服务平台、参观导览服务、云观展平台4个子项目)、展厅展牌双语提升、遗迹馆智慧导览知识驿站互动系统等14项提升项目的相关工作。同时,积极推进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金沙遗址博物馆古蜀文明数字化传播与服务》项目,丰富“互联网+”智慧体验服务内容。同时,参与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2020年度项目之“4.2大遗址文化内涵叙事化展示与交互技术研发”专题和遗址类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等系列申报工作,推动博物馆专业化、品质化发展。
多元化拓展社会教育形式。通过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新形式,积极开展“金沙云课堂”、“红领巾说金沙——2020年暑期小小讲解员”、“青春守护·共享金沙”关爱凉山州留守儿童云夏令营等社教课程及研学实践活动165场、创编学习资料3类、创作视频课程16集、定制教具32件、活动参与达262607人次,充分发挥了我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社会教育功能。其中,《博物馆里的世界—“古蜀寻根”研学主题活动》在“全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项评选中荣获荣获“十佳文博教育案例”,在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的“2015—2019年度博物馆研学课程及线路推介活动”中荣获“优秀线路”奖;“触摸金沙·感知金沙·体验金沙”馆校合作研学课程中荣获“优秀课程”奖;“飞进社区的太阳神鸟”——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项目大赛四川省赛金奖;在11月初成为四川省40个推选项目参加全国大赛,取得了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项目大赛国赛银奖的好成绩。并在2020“青年文化发展峰会暨川渝青年公益嘉年华”上向参会嘉宾进行了项目展示;同时,“第五届全国志愿服务交流会”隆重推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志愿服务云展馆”展示志愿管理制度中,成为全国唯二展示志愿者管理细则和志愿时间统计管理办法的行业志愿组织。
提升讲解接待服务能力。积极提升讲解接待服务能力,我馆于8月25日逐步有序恢复人工讲解服务后,结合实际适时调整人工讲解收费标准,增加拼团讲解服务,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疫情期间,提供涵盖常设展、临展8个主题的线上直播讲解,最高直播观看量突破83万,广获好评。截止12月31日,累计完成各类讲解接待任务总计5275批次,为游客提供免费公益讲解300场。在成都市科学技术局主办的“2020年成都市科普讲解大赛”中我馆荣获“优秀组织奖”。
积极开展博物馆观众行为研究。我馆持续积极开展博物馆观众行为研究,并配合上海复旦大学编写博物馆观众行为研究项目分析报告,更好的对博物馆服务、展览等方面开展观众调查,为进一步提升公众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二、活化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推动博物馆专业化发展
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承担课题1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共发表论文30篇。编辑出版了《金玉琅琅——清代宫廷仪典与生活》《“太平有象——明清牙雕艺术展”展览实录》,正在创编科普读物《金沙遗址博物馆》(中英文版),编撰《金沙遗址博物馆年鉴·2019》、学术专著《金沙玉工II——金沙遗址出土玉石琮研究》拟明年出版,同时编撰完成《四川文化和旅游年鉴(2020)》和四川省文物局《博物馆指南》金沙部分。参与做好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2020年度项目之“大遗址文化内涵叙事化展示与交互技术研发”课题及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2020年度文化和旅游研究项目《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以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课题申报,参与完成金沙遗址文物保护工作规范性指导文件“金沙太阳神鸟价值研究”。举办四川省博物馆学会陈列展览专业委员会2020年年会和西南博物馆联盟2020年年会。先后与大足石刻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未来合作双方将在学术研究、博物馆运营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专项保护项目《金沙遗址祭祀区核心保护区保护修缮前期勘察》项目,启动金沙遗址文物保护工作规范性指导文件——《金沙遗址保护规划》(2020—2035)编制修订工作,完成遗迹馆动态信息监测及预警系统第一期建设,并初步建立土遗址保护实验室和监测中心。同时积极承担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东华门遗址展陈研究项目,为东华门遗址保护、展示、利用、开发提供了支撑。
开拓发展文创产业。持续办好“成都金沙太阳节”、“金沙之夜”等品牌文化活动,针对金沙太阳节推出了500余款金沙春节文创新品。建立了金沙文创VI系统,规范了我馆文创产品的外包装。拓宽了金沙文创合作方式,与青瓷数码公司(游戏“最强蜗牛”)、绘梦漫画(“人类博物馆”动漫)等进行跨界IP合作。联合成都杜甫草堂和成都博物馆在大悦城开展“成都文博”文化体验空间项目,实现了博物馆与商业体的联动。受疫情影响,截至目前,文创销售额461.13万元,研发新品202个,其中“月满金沙”月饼成为2020年网红产品,前后被四川电视台、文博圈、学习强国等报道,“太阳神鸟纹镂空香囊”荣获由四川省旅游商品与装备协会颁发的“2020四川特色旅游商品评选”金奖。
三、拓宽文化宣传推广渠道,传播古蜀金沙文化
2020年,我馆年度媒体报道共计2000余篇。其中,央级媒体报道20余篇;境外媒体报道和境内英文报道18次:省市级媒体报道257篇;网站报道1300余次;新媒体报道700余篇:其中微信200余篇,手机客户端300余篇。官方网站访问量44.4817万人次,微信语音导览使用人次共计10.5731万人次,VR虚拟观展浏览量61136次,开展微博网络直播30场,实现观看量867万;开展中国文化遗产标志15周年微博海报接力活动。活动联动全国70余家博物馆,实现阅读量717.3万,讨论量6519人次;线上发布活动24次,会员总量达13498人。2020年5月3日发布第一条抖音视频,目前粉丝数6000余人,获赞数2.7万次,播放总量超过92万。27次上榜全国4A景区微博传播指数周榜前10,于上半年和第三季度入选“全国十大博物馆微博”,《庞贝特展预告片》在“全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项评选中荣获“十佳文博短视频”。同时,我馆朱章义馆长录制《考古公开课》“梦回金沙”,节目已于2020年10月11日在CCTV-10首播,获得全国观众好评;开展《从三星堆到金沙——古蜀文明的辉煌》讲座,同期进行网络直播,实现观看量42.6万;参与拍摄短视频《博物馆说》之黄金面具篇,即将在央视科教频道、学习强国以及其他中央媒体网络平台播出。
四、加强博物馆内部管理
抓实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今年,我馆共召开8次党建工作会议、4次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反腐败工作会议和9次理论知识专题学习会,开展2020年度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制定了《专题学习方案》《党建工作要点》《党风廉政工作及反腐败工作要点》等,以市委第六巡察组巡察整改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把党建工作融入为人民服务中。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认真落实“共产党员示范岗”工作。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和“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等和正反面典型案例,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其中,中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总支部委员会被评为2019—2020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
完善管理决策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按要求推进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深化理事会管理章程,修订并完善博物馆内控管理制度,完成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及职工社保薪级调整、年度职称申报、工会培训等工作,2020年我馆工会被认定为成都市二星级工会。公开招聘人才5名。严格贯彻落实“三重一大”等议事决策机制,召开馆务会议25次,专题会议42次。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博物馆临展厅恒温恒湿系统改造、1250KVA箱变电力扩容改造、陈列馆一层和负一层厕所改造、游客服务中心C区户外木平台改造、摸底河东段水闸两侧河道清淤、中央空调水系统及风柜改造、末端盘管清洗消毒、东大门更换、西山水景广场改造、东门银杏林区改造等,更换园区草花94000余株、铺植百慕大草坪2000平方米、改造老化混播草坪16000平方米等,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对外形象。
加强安全保卫。我馆与驻地辖区街道办事处签订了“二○二○年度综治工作目标责任书”,与馆内各部门、公司继续签订了“二○二○年度安全责任书”,完善、修订了2020年度各项安全消防管理制度及预案,积极推进国家级专项资金的申报,开展智慧安、消防系统项目。同时,针对安全工作实际,组织馆内各部门职工和保卫人员参与消防培训6次、消防实战演练4次,防汛演练1次,防恐处突演练2次,杜绝了文物被盗和火灾等事故的发生,确保了单位内部的平安。
通过建立内控信息化,提升财务、资产管理水平。作为市局试点单位,以内控信息化平台为基础,深入推进财务核算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持续做好我馆资产、账务审核、项目绩效、资产审计、税务外联工作管理。同时,做好资产登记、出入库、盘点、处置等资产规范化管理、物资库房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