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变身历史课堂“我来金沙讲堂课”历史赛课总决赛在金沙举办

发布时间:2021-06-11

       你印象中的课堂是什么样?窗明几净的教室、整齐排列的课桌,还是方正的黑白板?在考古遗址上的课堂,你见过吗?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周六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此特殊时刻来临之际,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我来金沙讲堂课”历史赛课总决赛,于6月11日(周五)在金沙遗址博物馆遗迹馆举行。从成都市23个区(市)县脱颖而出的8名优秀历史老师,将考古遗址变为教学课堂,生动讲述3000年前古蜀金沙的传奇历史。

IMG_6120(20210611-165201).jpg

       全新体验,首次呈现考古遗址上的课堂

       不同于传统课堂的严肃,“我来金沙讲堂课”的教学现场高潮迭起。兴建于金沙遗址祭祀区原址上的金沙遗迹馆,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商周时期的一处滨河祭祀场所,也是金沙遗址的第一考古发掘现场。遗迹馆内,一侧是延续3000年的古蜀文明遗址,一侧是朝气蓬勃的中学历史课堂。

       为了让同学们对金沙文化有基础性的了解,来自双流中学万科实验中学的钟玉香在上课前带领学生参观了金沙遗址博物馆。考古探方、层叠的象牙、精致的文物……无不重现了古蜀金沙的祭祀现场、生态环境、精神信仰等,同时也在同学们心里埋下了好奇的种子。回到赛课区,钟玉香热情开讲。而其他7名代表成都市历史学科最高水平的老师们也纷纷拿出看家本领,通过文物教具展示、多媒体视频演示、小组合作讨论等多种形式,从太阳神鸟金饰折射的精湛工艺和独特信仰到金沙遗址博物馆里隐藏的动物形文物;从古蜀国的金、玉、青铜珍品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等内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走近金沙,了解古蜀。

     “本次赛课是国内首个在考古遗址上呈现的教学课堂,既考量了教师将博物馆文化应用到教学设计的专业能力,又让学生亲临考古现场,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变为直观的印象和体验,深入感知古蜀文化魅力,对于学校师生而言都是崭新的体验。”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赖蓉辉如是说。

       此外,本次活动还通过国家文物局官方账号@中国文博、成都市教育局官方微博@成都教育发布、@金沙遗址博物馆官方微博、@微博文博、@新浪教育、@成都校园等多个平台进行全程直播,让线上的观众也能共享博物馆与历史学科教育的交流成果。

IMG_6118(20210611-165149).jpg

IMG_6119(20210611-165155).jpg

       馆校合作,创新之路步履不停

       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意见指出: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效果。目前,博物馆与学校共享共建已成为趋势并有待深化。

       从建馆开始,金沙遗址博物馆便开启了馆校合作的探索之路。2019年,以金沙文化为主题的展览与研究空间进驻金沙小学,成为国内首个校园“迷你博物馆”。而在众筹众创、馆校合作的策展理念指引下,成都中小学师生的剪纸、灯笼或绘画作品,陆续参与金沙多个特别临展,既提升了博物馆的包容性,也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对文化的归属感。

       本次赛课活动,一改 “博物馆到校授课”或“学生到馆参观”的传统模式,创新性地将课堂“搬”进了博物馆,让博物馆的历史资源与中学历史教育体系有机融通,拓宽了历史教学课堂的知识场景、教学体验与地域空间。

       以此次活动为契机,金沙遗址博物馆与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教育基地,在教育资源、互动教育宣传活动、学术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此次馆校合作如何常态化发展,金沙遗址博物馆公众服务与社会教育部副主任何莉丽告诉记者:“未来,教师们的参赛课程会纳入博物馆教育课程体系,让更多学生受益;参赛的老师也将被聘为博物馆社教特聘教师。我们希望博物馆的社教工作者和学校的老师们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专长,携手研发出更多适合青少年的博物馆教育课程内容”。

IMG_6121(20210611-165726)_副本.jpg

       文化遗产日,精彩不停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历史赛课活动的次日,即6月12日,为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时也是端午假期。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原型——太阳神鸟金饰的出土地,金沙遗址博物馆也将在文化遗产日和端午假期为观众献上文化大餐。基本陈列“走进金沙”、主题临展“中国博物馆美术馆海报设计三年展(2019-2021)”都将陪伴大家共度佳节。此外,围绕“端午节”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沙还将从6月12日-6月14日,连续三天开展“粽情端午,相约金沙”系列手工活动。感兴趣的观众不妨走进金沙遗址,品古蜀文化,享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