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中国文化遗产日
发布时间:2014-06-10

高科技搭建观众和文化遗产沟通桥梁


2014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遗产是“活着”的历史,只要用心讲文化遗产的故事,观众就会产生共鸣。文化遗产“活”,与观众沟通才能“深”。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成都的文博单位通过各种形式,为观众与文化遗产之间架起沟通桥梁,让文化遗产不再是“高大上”的陈列品,而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系列报道,展示成都的文化遗产如何走进市民生活。

如果稍加留心,你可能会发现身边有一个高科技数码的文化遗产奇妙世界。在鲜为人知的文化遗产保护修复领域,高科技大显身手,让文物重焕生机。在展陈方面,博物馆的高科技展陈让文物“动了起来”,互动的网络平台则让人们能随时随地“走进”博物馆……高科技在观众与文化遗产之间搭建起了一个沟通的桥梁,让文化遗产与观众零距离,在人们身边“活”起来。

 

观念转变博物馆利用高科技“接地气”

2011年3月,在国家文物局举办的一次信息技术交流会上,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的应用’这方面的信息,当时真的是耳目一新。”谈及高科技在文化遗产领域的运用,有着“海归”背景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宣传营销肖飞舸向记者侃侃而谈。她说:“文化遗产不应该是‘死的’,等着人来欣赏它们。它们的展示方式应该是更加亲民的,亲切的。”如何让高科技在观众与文化遗产搭建起桥梁,去年的一次英国文化交流之旅,让肖飞舸大受启发。她笑着回忆道,在大英博物馆一个关于印第安人的展览中,人们手持的入场券是一个看似普通的小勺子。在展览的出口处,她才发现这个勺子内暗藏一个芯片,人们可以通过这个芯片,自行扫描数码展览内容,将展览的精彩图片和文字带回家。这个小小的互动细节,让她恍然发现,原来高科技的互动可以很人性,很“接地气”。于是在去年的金沙太阳节上,她便与团队设置了微信寻宝等互动环节,让观众手拿手机,扫描二维码,问答相关问题,寻找金沙宝贝,让观众在互动中了解金沙相关知识,让金沙文化在观众中生根发芽。

在成都,肖飞舸并不是特例,越来越多的文博人开始转变观念,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设置各种活动让文化遗产不再是远离百姓、没有生命的化石,而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文化大餐,文化遗产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创新手段高科技“复活”文化遗产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馆第二展厅最内侧展示了金沙遗址中出土的几十件造型做工精美绝伦的大小玉器,其中一件连环玉环将古蜀人的精湛技艺诠释得淋漓尽致,环环相扣的三个小型玉环上没有丝毫裂痕,明显是由整块玉石雕刻而成。这样的玉器于今天的制玉技术而言仍有难度。30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制玉的?博物馆借助高科技作出了解答:古蜀人制玉还是“流水线”作业。只见在幻影呈像中,几间坐落在树林间的茅草作坊首先出现在记者眼前,紧接着十多名工匠在一位技师的督促下各自在作坊中忙活开来,选料、切割、钻孔、刻纹、打磨、抛光……工匠们各尽其责,一件精美的玉刀便很快制作而成。“虽然这是考古学家根据出土文物虚拟的一个场景,但我们看过之后,能对古蜀人制玉有直观的了解。”游客林女士赞叹道。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内,这样的互动体验随处可见,该博物馆是目前四川采用高科技最多的博物馆。虚拟电子书、声光电半景画、幻影呈像、投影、电子触摸屏……博物馆利用一系列尖端科技,再现3000多年前古蜀先民生活、祭祀、劳作的场面。

高科技在文化遗产的推广方面也大展拳脚。以前参观博物馆需请导游讲解,现在只要手中有一部智能手机,语音讲解服务就能免费“随手听”,游客只需要扫描二维码就能完成。成都各大博物馆的微信、微博已经成为文博迷们了解文化遗产最新的方式。每日推送的各类文化遗产信息,让粉丝们获益匪浅。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也通过3D数字博物馆的方式,带给观众全新的数字体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成都各大博物馆的数字资源外,我市还推出了成都数字文化文物信息平台,这是西部首个较为成形的数字文化文物信息平台,其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全国均属领先水平。该平台依托最新的数字化信息技术、空间信息测绘技术、三维信息化展示技术,将成都的文化遗产等公共文化信息一网打尽。

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DNA,文物的发掘与修复格外重要。文物修复要修旧如旧,但是对文物保护、检测的过程却需要动用高科技手段。在成都就有全国数一数二的文保中心,这里的激光拉曼光谱仪显微镜、CT高精度断层扫描仪等世界级的高科技仪器为文物鉴定、“体检”,为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最为精密的数据依据,为文化保护保驾护航。在考古发掘领域,现在可不再是小刷子、小铲子的“小兵加步枪”模式,高科技的技术,将令考古发掘事半功倍。

 

观众受益博物馆粉丝增多

在高科技的助力下,成都的博物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吸引游客的同时,海内外的观众还通过网络访问博物馆,目前成都三大博物馆的微博粉丝都在数万人;网站点击率也居高不下。“以前总觉得博物馆都是好神圣的地方,里面的文物更是高不可攀,没有想到成都的博物馆里面这么好玩,这么有意思。”在杜甫草堂博物馆里,拿着手机扫描二维码,听讲解的游客林女士和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她赞叹道,博物馆的微信不仅能够推送各类文博信息,最重要的是,它还搭建了一个观众与博物馆沟通的桥梁。“你看,我刚询问的问题,官方微信一下子就回答了。”林女士拿着手机向记者展示道,以前与博物馆沟通的传统方式就是留言册,现在有意见,有疑问,用微博、微信一发,很快就有回复了,“真的是沟通无极限。”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里,专注地看着金沙文物的3D展示仪器。来自四川大学大二的学生黄启明赞不绝口。他告诉记者,以前到其他城市去旅游都不愿意进博物馆,觉得里面的文物展陈方式很守旧,没有意思。在金沙遗址博物馆里,他才发现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的场景离自己很近。“这样的展陈方式能够让我们年轻人对文化遗产生共鸣,让文化遗产的内涵在我们年轻人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