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戏曲活化石登临金沙遗址博物馆

展览时间: 2014-01-20

主办单位: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2014年1月20日上午,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贵州民族文化宫、北京•民族文化宫联合主办的“傩魂神韵——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正式与公众见面。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金沙遗址博物馆特引进此次展览,作为开篇曲拉开2014成都金沙太阳节盛大活动的序幕,在新春佳节为人们带来欢乐、幸福、温暖和吉祥。该展览将持续至4月17日。

 

       四川首次规模最大的“傩”文化展览

       本次展览分为“傩之韵味——傩戏艺术”和“傩之表情——傩面具艺术”两个单元,展示了傩是什么、傩在哪儿、傩戏种类、傩戏表演、傩面具种类、傩面具造型、色彩和工艺、傩面具故事等多方面内容,是横贯古今,纵横全中国的傩文化大型主题展,也是四川省首次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傩文化展览。
       此次展览共展出与傩文化有关的各类珍贵文物400余件,包括傩戏表演的宝剑、法印、牛角等道具,傩戏服装等,以及来自藏、仡佬、苗、壮、土家、毛南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傩面具。展览期间,贵州安顺地戏非遗传承人陈先松先生带着他的表演团队将给大家带来原生态的傩戏现场表演,小朋友还可参与“傩来傩去——我的DIY面具”互动活动。同时,金沙遗址博物馆还将在展览期间邀请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杨嘉铭教授做题为《中国面具文化——以西南地区为例》的专题讲座。
       整个展览内容丰富,绚丽多姿,极富节奏感和表现力,加之现代声、光、电等各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使用,多元时尚元素的参与,使千年的古文化命脉迸发出青春的活力,是2014新春之际金沙遗址博物馆为观众送出的一份厚重的开年大礼。置身于整个展厅,观众可看,可听,可摸,可动,在“傩”的魔力牵引下踏上一次幸福的文化寻根之旅。

 

       金沙开“傩”   祈福新年

       傩是是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逐疫鬼的祭仪,是科学不发达、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产物。千年傩文化,华夏古基因。它从远古走来,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活跃于山南海北的村野间。现如今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傩文化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是构成中华民族艺术史的重要部分。
       空灵的展厅,神秘的面具,述说着千年历史的沧桑。只见黑色面具上那一道道带着神秘图腾性质白线的撮泰吉老人,牵引着表演者和观众,回到遥远的远古时代,记忆起祖先的开创与艰难。山神使者黑熊神“达纳尸界”能带给白马藏人平安吉祥。造型精美的军傩面具塑造的各式武将,将带领你重游古战场,听战马嘶鸣,看战士冲锋陷阵,体味腥风血雨……
       而在金沙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面具、青铜人头像,均是古蜀先民祭祀活动中的重要法器,以达到与神灵沟通、得到神灵庇护之目的,其实它就是早期傩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了古蜀国发达的巫术、宗教文化。今天,在金沙先民曾经生产生活、繁荣的土地上,用艺术的的形式来纪念这古老的傩文化,也祈福来年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背景资料:

       傩(音nuó),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生僻字。《说文解字》释云:“见鬼惊骇,其词曰傩。”《论语》皇侃疏:“口作傩傩之声,以驱疫鬼也。”它的普通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逐疫鬼的祭仪。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傩戏形式最多样、傩面具留存最完整的国家之一。傩最早只是先民们发出驱逐野兽的恐吓之声。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留存的岩画或壁画上有许多舞蹈的兽头人身就是早期傩的形象。商周时期已有仪式化的傩祭仪式,形成后世傩仪参照的模板。随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傩仪被引入宫廷,天地神人一体化的宫廷傩仪,成为国之大事,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和形式;到了东汉年间,规模宏大的宫廷傩仪中首次出现了十二神兽的形象,这也成为后世傩戏的基础。两汉后,傩仪成为由宫廷主持的巫术礼仪制度。两宋年间,傩仪的具体内容产生了变化,开始有了佛、道教的内容和一些世俗特点。明清时期,由国家组织的大型傩祭傩仪逐渐衰亡进而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在中原以外尤其是中国的西南地区,傩与傩仪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与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以戏剧、舞蹈、杂技等文娱形式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成为组成中华文明千年延续的血脉与基因。
       如今,傩戏与傩面具已逐渐进入艺术领域,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是构成中华民族艺术史的重要部分。它们所蕴涵的关于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宗教、民俗、生命意识和审美功能及丰富的文化信息内涵,在当代,被赋予了更加迷人的魅力。2006年5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武安傩戏、贵池傩戏、德江傩堂戏、安顺地戏、湘西、广西环江、江西婺源、青海等地共有20多个与傩有关的戏曲、舞蹈、风俗等项目入选,这代表着国家对傩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傩文化在新形势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