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慧心修文脉 破茧化蝶绽金沙

展览时间: 2013-11-20

主办单位: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保存了大量的纸质文献典籍。为了保护古籍,传承历史,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巧手慧心——纸质文献修复成果展”,于2013年11月20日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幕,该展览为期10天。

       四川作为古蜀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古代文献收藏的大省,向以人文荟萃、典籍浩繁著称于世。据统计,四川公藏的古籍文献大约在200万册(件)以上。本次展览展出的即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五年来为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大专院校等单位和私人藏书家承修的中文古籍、碑帖拓片、西文文献近百册(件)。其中包括集巴蜀文化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函海》;唯一存世的宋刻古籍善本《横浦先生文集》;清代唯一也是中国最后一次官刻的汉文大藏经《龙藏经》。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因素,这些文献都曾经历了种种破坏,但通过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的修复师们缝补伤痕,修旧如旧,妙手回春,让一本本历经岁月洗礼的残损古籍重获新生。

       本次展览共分为六个单元,从保护现状、破茧化碟、精美装帧、巧工利器、妙手回春和社会关注方面,向大家介绍了纸张的发展历史、古籍文献的保护现状、修复技艺、装帧形式、修复工具以及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一路艰辛到如今成果卓著的发展历程。展览方式动静相宜,有文献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有珍贵的文献实物;开幕当天有修复工艺的现场操作展示,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龙得茂先生现场表演仿古纸“蜀风堂”纸的抄纸工艺;更有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版本目录学家、古籍文献专家带来的专题学术报告,为大家释疑解惑,传经送宝。

       开幕式上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的修复师们还集体为观众带来了他们自己创作的配乐诗朗诵《修复人的坚守》,表达文献修复人员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执着追求,及传承文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与您一起分享化腐朽为神奇的惊喜和感动。同时,在开幕当天的学术报告会上,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李致忠先生作《中国古籍的修复保护》专题讲座,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助理、古籍文献专家王红蕾女士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与近期重点工作》的学术报告。在展厅内还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拜师仪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古籍文献修复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先生现场收徒,使其大半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在西部地区得以继承和发扬。

       此次展览旨在向社会展示,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古籍保护工程,修复文物典籍,传承中华文明的信念和执着坚守这份枯燥乏味而意义深远的事业的职业良心,以激励更多社会团体和有志之士关注、参与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因此,展览期间金沙遗址博物馆还将于本周日举办“修补文献  装裱书画”等体验活动,如果市民朋友有未装裱的书画,将有机会在专家指导下亲手装裱。同时我们也将通过微博、微信和网站发布丰富的关于文献保护修复的背景知识,敬请关注。

背景资料:

       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是具有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的专业修复机构。自2004年初创巴蜀文献保护研究所、历经古籍文献工作室、四川智源古籍文献工作室、四川文献保护研究工作室到2008年正式挂牌成立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一路艰辛,一路风尘,经过了近10年的历炼,成为今天初具规模的一家民办非企业古籍文献修复专业机构。她秉持“自筹资金、自主创业、自负盈亏、自辟市场、自负民事责任”的“五自”信念,特聘享誉海内外的古籍文献专家、版本目录学家、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古籍善本字画修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顾问,严把修复质量关,用国家标准这把尺子鉴定、验收修复作品。

       中心带领全体员工用职业良心、集体智慧、科学管理和古往今来代代相传的修复技艺,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和衷共济、创新发展的文物典籍抢救、整理、修复之路。目前,中心已建修复基地两个,修复员工近30人。自2008年中心正式成立以来,已为数十家图书馆、博物馆、大专院校等古籍公藏单位修复古籍文献6000余册(件),其中碑帖拓片400余件,西文文献200多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