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慧心-----纸质文献修复成果展》之精品藏品介绍

展览时间: 2013-11-14

主办单位: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函海》

《函海》为清代李调元编辑刊印的综合性丛书,全书共收一百五十八种,八百五十卷,计四十函,初刻续刻各二十函。一至十函,魏晋六朝唐宋元明人未刊书;十一至十六函,专刻杨升庵(明代学者杨慎)未刊著作;十七至二十四函,则兼各种罕见作品,辅以考证;二十五至四十函,则是李调元自己编篡的著作。此书汇辑始于乾隆中李氏万卷楼刊、嘉庆十四年李鼎元重校本,道光五年李乾夔补刊印本。光绪年间又有广汉钟登甲乐道斋刊本,编次与前者略有不同,但均分为四十函。本书为乾隆绵州李氏万卷楼刻本。

这是一部以收罕见典籍为主的私刻丛书,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倡蜀学为显学之大作,以收蜀人著述为主,是一部很有影响的私刻丛书,收录不少两晋至唐宋元明的罕见著作,价值颇为可观,还有不少古籍仅见于此,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弥补了《四库全书》收书的不足,国内馆藏稀少,弥足珍贵。

《函海》是古代集巴蜀文化之大成的学术总构和百科全书,涉猎文学、史学、民俗、戏剧、艺术、音韵、训诂、金石、书法、绘画、编辑、农学、美食、厨艺等诸多学科领域。

《函海》刻李调元(1734-1803),字美堂、号雨村、赞庵、童山、鹤州……中国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学者、诗人、文学家、戏曲理论家、藏书家、美食家。四川绵州罗江县李家湾(今绵阳安县境内)人。李氏一门四进士,兄弟两院三翰林。李调元自幼聪颖好学,七岁就随父游学江南,于经史、音韵、文字、方言、碑刻、地理、风俗、博物无不涉笔,攥辑诗话、词话、曲话、剧话、赋话著作达50多种。青年时期就与文学泰斗袁枚、大学士纪晓岚等大学问家过从甚密。同时,在巴蜀移民文化的陶冶润育下,使之成为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和蜀学大师。《函海》这一鸿篇巨制,彰显出李调元包罗万象的渊博才学,受到古今学界倾慕,他穷其毕生的创作与研究成果,奠定了近古蜀学的里程碑,对巴蜀文化和中华文化有很高的建树。

 

《龙藏经》(大藏经)

据清光绪十七年(1892年)合江县法王寺立《法王寺纪恩碑》载:“据僧录司掌印僧人真空呈称:四川省合江县法王寺僧人空静、空瑞、空林呈称本寺十分常住,缺少藏经,情愿请刷龙藏经一份,永远供奉……为此,谨奏请旨。”同治帝下旨:“依议,钦此。”

“二月二十九日开工刷印。六月二十一日,僧空静、空瑞、空林诣阙袛领龙藏经一份。敕赐‘法王禅寺’匾额一块,并赐銮仪护送还山,开期传戒。”

合江县汉棺博物馆馆藏法王寺《龙藏经》尚存4000多册,系经折装,规格为1尺2寸×5寸,半叶5行,每行17字,宋本木刻,每册卷首均有“同治拾年”万岁牌印。

《龙藏经》就是把一切佛教经典汇集在一起的意思,是中国最为珍贵的佛学巨著,是清代唯一也是中国最后一次官刻汉文大藏经。因奉雍正皇帝御旨而雕刻,全部选用上等梨木作雕板,双面雕刻共79036块,重达400吨,堪称天下第一书。刻书刻工精细、刀法洗炼、字体深厚端秀,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保存现状:由于南方热带雨林气候和管理、经费、设施设备等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绝大多数《龙藏经》出现不同程度的霉烂、虫蛀、鼠啮、水渍、酸化、絮化、烬毁,有些粘结成砖头,有些残损得面目全非,成为一堆堆乱纸废纸,且没有完整的书目举要,至今心中无数、家底不明,委实令人揪心,更待抢救修复。

 

《横浦先生文集》

本书是南宋人张九成的文集,宋刻本,集部。张九成(1092-1159),字子韶,号横浦居士,又号无垢居士,钱塘人。少游京师,从学于杨时。宋高宗绍兴二年进士第一,历著作郎及礼部、刑部侍郎。研思经学,多有训解,卒谥文忠。因为不愿与朝中奸臣秦桧同流合污,而遭贬谪,在江西南安军一个叫横浦的地方一住就是十四年。据《鹤林玉露》甲编卷一“前辈勤学”条记载:“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即“黎明”)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自从)北归,窗前石上,双趺(脚印)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资料来源于顾云卿先生的《张九成的脚印》一文),此书有宋刻一部存世,宋刻而后,以吴惟明刊本为早。《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宋别集类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