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2022年度工作年报

发布时间:2023-01-09

       2022年,我馆在市文广旅局的领导下,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相互协作,紧密围绕局党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年累计接待观众60.2万人次。

       一、狠抓党建工作,筑牢组织根基

       一是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动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组织召开固定党日、支委会、全体党员大会等会议共计20次。二是制定和印发《领导干部述责述廉工作实施方案》等5个文件;坚持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党员学习计划,组织召开党风廉政建设相关学习会议3次。三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博物馆治理能力,严格贯彻落实“三重一大”、馆务会等议事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共召开馆务会议17次,专题会议55次。

       二、精准疫情防控,压实安全责任

       全年组织召开疫情防控会议14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防疫工作要求,在省内文博系统率先实现了健康码、场所码和购票码三码合一。组织人员完成核酸检测177次,全馆新冠疫苗接种率达98%。同时完善、修订了2022年度各项安全消防管理制度及预案,召开安全工作会议10次,组织馆内消防培训5次,消防实战演练5次,防汛演练2次,防恐处突演练2次。全年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三、扎实开展业务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一)藏品保护和管理显著完善。

       完成“金沙遗址土遗址勘察设计方案编制”和“金沙遗址土遗址标本库房维修工程(第一期)”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场耦合下土遗址劣化过程及保护技术研究”,不断完善研究条件,共同探索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方法。运用“藏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完成2610件/套藏品档案整理和备案工作,以及36件/套新增藏品的入馆、定级、数据采集工作,顺利通过四川省“双随机一公开”检查。

       (二)陈列展览凸显特色。

       在做好基本陈列的日常维护和展陈优化的同时,全年完成展览17个,其中原创展5个,输出展12个。围绕“5+1”金沙特色展示体系,全年展览策划更加注重有规划、成体系。“文明的万花筒——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响应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倡议,入选了中博热搜榜十大热搜展览;“珍·藏——英国V&A博物馆馆藏吉尔伯特精品展”入选2022年度文博行业100个热门展览、中博热搜榜十大热搜展览。积极在福建、湖北、河南、广东、广西、香港等全国各地推介和输出交流展览,进一步推动金沙文化走出去。其中“金沙之光·古蜀文明展”在香港文物探知馆展出,反响热烈,将继续为推进加强内地和香港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领域的合作贡献力量,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

       (三)公共服务品质提升。

       累计完成各类讲解接待任务6803批次,开展特展公益讲解活动300余场,新招募志愿者15名,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376小时。定期在线上平台开展“云游金沙”讲解活动。借助城市轨道交通与民用航空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开展“城市文化传播者——从金沙出发”特色讲解服务项目,成功入选2022年四川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四个一批”项目优秀品牌。同时,“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主题旅游项目”荣获“2021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飞进社区的太阳神鸟”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首届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征集推介活动”优秀案例和2022年度“四川省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

       (四)数字博物馆建设持续推进。

       配套建设网站专题页面3个、新增特展语音导览4个、360°全景导览4个,同步在官方网站及云观展平台展示。整合馆内现有导览服务,实现官方微信公众号菜单栏入口的统一。通过“云游天府文博”智慧大运信息化项目引入智能导览机器人,智能化为游客提供中文基础问询、导览服务。“考古时空门”数字体验项目在2022年第56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决赛)·成都特设的文化交流街区落地,被评为2021年度全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文物活化利用优秀作品和2022年“全省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案例”,并入选2022年成都市元宇宙典型应用场景。

       (五)社会教育延伸拓展。

       累计开展社教课程及研学实践活动315场、活动参与12万人次,打造“远古家园”户外教育体验区,探索创编“金沙·编程”、“金沙小小科学家”、“金沙·非遗”、“金沙·自然”博物馆跨学科课程累计4类12节和《小象金沙历险记》AR儿童读物等学习资料,以及“寻秘金沙”儿童广播剧,赴山区学校开展“青春守护·共享金沙”活动18次,持续为公众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使广大青少年儿童在课堂之外浸润中华优秀历史文化。“我来金沙讲堂课”教育案例荣获“2022年度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古蜀锦绣·丝路梦”金沙遗址博物馆天府文化国际研学教育项目荣获四川省文物局颁发的“2021年度四川省博物馆十佳文博研学实践教育案例”。

       (六)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共承担课题(项目)研究14项,其中有“金沙遗址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金沙遗址祭祀区保护提升”“多场耦合下土遗址劣化过程及保护技术研究”等国家级课题(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8项,省市级课题1项,横向合作课题1项,自主课题1项。完成《古蜀文明研究中心建设方案》(草案)的撰写。成功申报“公众考古视域下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产活化路径研究”等四川省文物局2022年度文物博物馆领域科研课题4项。全馆共发表论文20篇;编辑出版《策东策西——金沙遗址博物馆临时展览解析(2011—2021)》等5部图书;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24次;举办临展类学术讲座、“古蜀文明系列讲座”共计6场。

       (七)文创产业开拓创新。

       共开发金沙特色文创产品150余款,参加高规格和特色展览11个。其中在第九届博博会上获得了“弘博奖”最佳展示奖。完成文创产品版权登记43件,商标续展3件,完成对成都航空、成都市社科院等的授权工作。本年度以“虎跃新春棒棒糖”和“石虎灯笼”为代表的虎年文创产品,在文物报社主办的虎年生肖图片展中荣获配套文创全国二等奖;向四川省第三届天府文创大赛报送的“流光杯”、“像素金沙系列产品——大金面具”,分别获得了金奖和银奖。

       (八)合作交流更具实效。

       与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与西北大学达成合作意向,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参与“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字人文菁英培养计划”;与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城市更新背景下文化遗址整体保护与文旅融合创新利用示范研究”;与四川大学联合开展金沙遗址出土绿松石科研项目合作;指导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的展陈内容策划与形式设计工作。

       (九)宣传推广稳步实施。

       全年实现媒体报道共计1220余篇。其中,央级媒体报道19篇;境外或外语报道29篇;省市级媒体报道95篇;新媒体报道842篇;全年直播40场,实现观看量超过677万。金沙官方微博粉丝达58万,全年发布博文1670余条、阅读量3364万;官方微信发布文章129条,累计阅读量52万;官方抖音和微信视频号全年共发布视频83条,总播放量达51万。拍摄制作博物馆视频24个,《金沙遗址发现20周年主题片》荣获“十佳文博短视频”称号。配合举办了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种交接欢迎仪式和2022成都市马拉松起跑站等文化活动。

       (十)保障工作更加有力。

       持续推进财务核算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强化内控管理,提升财务、资产管理水平。加强对设施设备管理保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卫生间三个共计160㎡,新建独立母婴室一间,面积20㎡,改造观景桥一座;更换草花17万余盆,修复2万余平米因高温极端天气损毁的混播草坪,提升约2000㎡的绿化景观。积极践行节能减排,能源供应保障一级应急响应期间累计节约用电达44960度,环比减少用电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