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润古蜀:“博物馆课堂”开启文化传承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4-21

       当古蜀农耕智慧遇上谷雨节气,会演绎出怎样的文明对话?

       为深入贯彻国际古迹遗址日的文化传承理念,金沙遗址博物馆创新馆校合作模式,于4月20日联合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崇州崇平小学,共同推出“探秘金沙古文明·谷雨时节话传承”跨学科主题课程。该活动围绕谷雨节气,通过创新性的“博物馆课堂”形式,将古蜀先民顺应天时的农耕智慧与当代教育实践有机融合,带领学生们体验了一场跨越三千年的自然与历史对话,生动诠释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时代意义。

       在陈列馆内,一件珍贵的馆藏文物——商周木耜成为学生们关注的焦点。这件我国迄今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商周时期木质农具,以其质朴的造型诉说着先民的智慧。作为古蜀农耕文明的实物见证,木耜与其他陈列的生产工具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古代劳作图景,让学生们得以穿越时空,触摸三千年前农耕文明的脉搏。

       步入金沙遗址摸底河畔,学生们仔细观察着谷雨时节的植物生长状态——河岸边的水杉挺拔而立,堤畔的杨柳轻舞新枝,路边的杜鹃花热烈绽放,一场生动的自然课堂正在上演。

       “远古家园”沉浸式教育体验区旁,西芯小学校长许晓琴以甲骨文“雨”字为切入点,引出“谷雨”的含义——雨生百谷、谷养万民,并结合《华阳国志》等古籍记载,为学生们生动解读“谷雨”节气所蕴含的农耕文化精髓。接着瞿代之副校长根据展厅中与农业活动相关的文物,引导学生们想象古蜀人在农业种植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并从科学角度解读谷雨的意义。

       参加此次课程的小王同学深有感触地说:“这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课程体验!原来古人的智慧就蕴藏在文字与文物之中。他们会根据节气变化巧妙地安排农事,这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让我十分佩服。”

       在创意实践环节,学生们用沙勾画出古蜀农耕场景,粘上彩色豆子,创作出兼具传统意蕴与现代美感的“谷雨劝农画”。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传递出新一代守护文化遗产的决心。

       金沙遗址博物馆公众服务与社会教育部主任何莉丽表示:“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天时、精农事的智慧结晶。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已初步掌握一些节气的概念。如《华阳国志》所记载的‘杜宇教民务农’,就侧面反映了古蜀人对宇宙、天时的正确理解,这种认知也极大推动了蜀地农业发展。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在现代农业中仍具重要指导意义。这不仅是一堂节气课,更是一次融汇国学、科学和艺术的跨学科实践。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使青少年沉浸式感受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当代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传承、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