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来袭!在“青·韵”看绝美中国色

发布时间:2025-07-04

       提到“青”,你会想到什么?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含蓄思念,还是“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越窑之色,亦或是“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壮阔景象……当千年文明的风掠过诗行、拂过瓷釉、浸过衣衫,青色早已化作经纬,在礼乐典章与笔墨窑火间,织就中华文化的底色。7月16日,“青·韵——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特展,即将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拉开帷幕,为观众带来一场文物里的传统色彩美学盛宴!

       作为四川地区首个以文物色彩美学与艺术为主题的大型原创特展,本次展览汇集来自故宫博物院、湖南博物院、安徽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国内20余家文博机构的200余件/组精美青色系文物,包括青玉、青花瓷、青瓷、翡翠、绿松石、青金石、琉璃、服饰、青绿山水画等,通过品类丰富、色相多变、造型优雅的青色系文物和非遗作品的集中展示,展现青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随着时代发展的传承创新,解码中华民族“以色示礼”的审美体系与礼制传统。该展已入选国家文物局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个主题展览推介项目,也将在2025成都世界运动会举办期间,面向国际观众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魅力与蓬勃生机。

 

       青,东方色也 

       自先秦以来,先民将色彩纳入祭祀、迎春等礼仪活动,逐渐构建起青、赤、黄、白、黑的“五色”体系,奠定了中国传统色彩的基础。其中,喻指生机希望的青色,更被赋予了深层次的涵义。《说文解字》释“青”为“东方色也”,直指其与五行之木、春生万物的深层关联。在古代典籍中,“青”还衍生出碧、绿、缥、蓝、翠、苍等十余种细分阐释。它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渲染出心旷神怡的自然之景;它在生活里,是古人清正质朴的风骨在日常用品上的投射;哲学里更是“天人合一”的具象化。作为东方之色,青色连接自然、人文与哲学,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早在三千年前,生活在成都平原的古蜀先民就以青玉、青白玉、绿松石等为料,制作出祭祀天地的礼器,以自然之色礼敬天地万物。本次展览作为金沙遗址博物馆“文物专题”“艺术金沙”两个系列临展体系的拓展延伸,将以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青色系文物为载体,从自然、诗词、历史、艺术等多个维度,带观众领略国色之美。同时融入对于玉器、瓷器、绿松石等不同类别器物在功能、工艺、价值内涵等多方面的阐述,通过“文物+非遗”的创新表达,展现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由古至今的传承与创新。

 

       全国20余家文博机构藏品重磅集结

       在展览中,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来自湖南、山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多地的青色文物,还能与来自北京、沈阳两地故宫博物院的皇室珍宝不期而遇。从新石器时代的玉人头像、西周的玉覆面、战国的琉璃珠,到产自越窑、钧窑、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和长沙窑的特色瓷器,再到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乾隆时期的青金石龙纽“重华宫”印……来自全国20余家文博机构不同时代的丰富藏品,将全方位、深层次展示文物里的中国青色之美,让观众一饱眼福。

雍正款绿地金凤双耳连珠瓶 清雍正,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特别精选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青玉璧、十节青玉琮,四川遂宁、南充、成都、绵阳等地馆藏的青瓷、元青花、山水画等青色系代表性文物,以及道明竹编、蜀锦、蜀绣、川剧戏服等与四川非遗相关的展品,勾勒出青色在巴蜀大地的千年演变。让观众既能感受青色文化的统一性,又能体会四川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在“一色千面”中读懂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格局。

龙泉窑青釉琮式瓷瓶 南宋,遂宁市博物馆藏                    玉壶春瓶 元,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参观时间有变,7、8月金沙周一不闭馆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暑期参观热潮临近,为优化服务体验、提升观众参观质量,金沙遗址博物馆将调整周一闭馆政策,为游客提供更灵活的参观选择。具体安排为: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博物馆每日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9:00-18:00(17:00停止售票及入馆)。

       本次展览将在暑期持续热展。观众去金沙看“青·韵——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特展,不论是探究穿梭于中华文明脉络中的青色文化,还是感受那沁人心脾的“青”凉,都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