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韵”将启!200余件文物解码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发布时间:2025-07-11
倒计时5天,四川地区首个从文物视野出发诠释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内涵的大型原创特展——“青·韵——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展览将于7月16日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启幕,并持续展出至10月8日。展览汇聚故宫博物院、湖南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等20余家文博机构的200余件青色系文物,全面呈现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深厚底蕴与中华文化的审美精髓。目前,所有展品已安全抵达成都,布展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
文物运输:千里奔赴,安全至上
文物从其它博物馆出发,跨越千山万水,如何安全抵达金沙遗址博物馆?据记者了解,在运输启动前,策展团队与借展方会进行多轮细致协商,对每件展品展开“体检式”检查,仔细确认是否存在裂纹、污迹或磨损等问题,双方核查无误并签署文件后,运输程序才正式启动。
由于本次展览文物品类较多,因此在包装环节遵循“一物一策”原则,针对不同材质的文物定制保护方案:陶瓷、玉石等稳定材质采用无酸纸包裹;书画类文物增加避光处理;有机质文物如纺织品等需做好展前养护,在文物包装箱内外采取防潮、防霉、防虫的保护措施。包装完成后,工作人员将文物小心放入定制运输箱,装箱时严格按照上轻下重、重心分散的规则操作,同时使用缓冲材料填满箱内所有空隙,以确保文物在运输过程中状态稳定。此外,运输车辆配备了恒温恒湿系统、防震装置和实时监测终端,堪称“移动的文物保护舱”,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为文物提供稳定的保存环境。
文物到馆之后,工作人员按序拆箱,仔细清点文物数量,认真核对每一件文物的信息。与此同时,出借文物的各文博单位也会派来专员全程跟进,与金沙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共同确保文物安全展出。
重点展品:文物里的智慧与历史
走进布展现场,工作人员正忙碌的检查文物状态、摆放展品,一件件承载历史记忆的文物即将与观众见面。此次展览中,多件重点展品极具看点,它们既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又蕴含着独特的时代印记。
青白釉注子温碗:穿越千年的“温酒神器”
在展柜旁,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调整景德镇窑青白釉注子温碗的展出角度。青白釉,又称影青釉,特指釉色介于青、白之间,呈现“青中有白、白中显青”特质的瓷器。由于其胎、釉中铁元素含量极低,最终造就了如玉般清澈莹润的瓷质。这件注子温碗全器由注子和温碗两部分组成,是中国古代一种饮酒用具。它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晶莹润泽,尽显宋代制瓷工艺的精妙。据工作人员介绍,古人使用时,会在注子内盛酒,温碗内盛热水,将注子放入温碗中温酒,这样既能增加酒的口感,又能去除杂质。
《东京梦华录》有记载“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由此可见北宋时注壶、温碗使用的普遍性,是古代饮酒文化的具体体现。值得一提的是,这件文物出土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纪年墓,为考古研究提供了确切的历史坐标,是探究宋代社会生活、审美趣味及陶瓷工艺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青釉琮式瓶:一千年前的复古风
琮作为祭祀用的礼器,其内圆外方的造型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宋代崇古之风盛行,这件展品正是仿商周玉琮造型而制的陈设用瓷,其外形与金沙遗址出土的十节玉琮颇为相似。在南宋窖藏中,琮式瓶目前仅见于四川遂宁。执行策展人任华利介绍道:“瓷制琮式瓶在保留玉琮核心形制的同时,创新地增设了圈足与底座,使其从祭祀礼器演变为实用器皿。之后,它更多作为陈设装饰和插花容器,成为文人雅士的案头清供。”
四川元青花:稀世青花流通入蜀
来自三台、成都的元代青花瓷器已完成陈列。其中包括三件珍贵藏品:2018年成都青羊区正府街遗址出土的元代青花玉壶春瓶,1992年三台蟠龙砖厂窖藏出土的元代青花象耳垂环花卉瓷瓶,以及同窖藏出土的元代青花双耳三兽足牡丹纹瓷香炉。展览现场,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地调整独立柜中玉壶春瓶的展示角度,确保观众能更好地欣赏这件文物的独特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元青花在四川地区极为少见,此次展出的三件珍品,皆推断为元代景德镇窑烧造。这不仅证实了四川也有元青花的分布,更为研究四川与全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随着布展工作的推进,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物即将正式与观众见面,期待广大观众前往金沙遗址博物馆,共赴这场青色文化盛宴,感受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