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来袭 陶土上的精灵跃动金沙

展览时间: 2016-04-26

主办单位: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4月26日,“陶土上的精灵——黄河流域史前彩陶大联展”登陆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始为期三个月的展出。据悉,本次展览汇集了来自青海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博物馆、茂县羌族博物馆七家单位的115件(套)精美文物,其中更有旋纹尖底瓶、彩绘龙纹陶盘、蛋壳黑陶杯等这样的国宝级文物,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史前彩陶的面貌,体现了史前文明的交流,更使我们与史前人们有一次心灵之约,走进他们的精神家园。


       “陶”之意韵 黄土的馈赠 
        彩陶是中国史前陶器中最为绚丽多彩的艺术品,陶器上繁简不一的纹样,不仅显示出独特的时代与地域风格,也代表了不同的审美、信仰和风俗。彩陶的传播及其所带来的史前艺术浪潮,是华夏历史上的一次文化大融合,标志着更深刻的文化认同。中国的史前彩陶,滥觞于公元前5000年前,发展近4000年。黄河流域是彩陶发现最为集中也最具特色的地区,并先后形成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三个彩陶文化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不仅有来自黄河流域的史前彩陶,还有来自长江上游川西高原地区出土的六件彩陶,它们具有浓厚的仰韶文化或马家窑文化彩陶风格,充分证明了黄河流域与川西地区乃至长江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便存在文化交流的现象。 数千年后,两个早有联系的地域的文化再次交汇,一同在金沙展出,向人们静静地诉说着文化交流的灿烂火花。
        这些代表着史前先进生产力的陶器制作精美、造型古朴,成为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例如本次展览展出的国宝级文物蛋壳黑陶杯,考古学家形容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器璧最薄处仅为0.2毫米,和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一样薄,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开展当日,青年陶瓷艺术家、中外美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会员朱鑫龙来到展厅内,为现场观众展示制陶技艺,随着拉坯机上陶轮的快速转动,一件精美的陶器在朱鑫龙娴熟的动作中诞生,从一堆不起眼的陶泥慢慢变成一件充满美感的艺术品。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黄玉洁告诉记者:“我们会把艺术家今天在展厅内现场制作的艺术品送到陶窑中烧制,烧成之后放在展厅中展示,让当代艺术家的审美意趣与黄河流域史前彩陶艺术在此次展览的展厅中相映成趣,吸引更多热爱艺术的观众。”

image.png

       “陶”之夭夭 跃动于指尖

        在朱鑫龙做陶艺展示的现场,记者注意到这个区域有两面色彩鲜艳的展示墙,不同于展厅内其他区域古朴优雅的设计风格,这里显得更为跳脱和充满童趣。墙上架设着几排展架,放着一些彩绘后的浮雕陶模和陶器,据介绍,这是金沙遗址博物馆征集的小朋友们为“陶土上的精灵——黄河流域史前彩陶大联展”而创作的作品,童真的笔触一笔笔勾勒出他们对彩陶的喜爱之情。
        为配合此次临展,金沙遗址博物馆特别设计了“指尖上的陶器”系列社教活动,包括“‘陶‘之夭夭——彩绘”,“手作匠心——陶塑”,“妙笔生花——绘陶”和“金沙村陶艺大赛”等多项趣味活动。观众可以在这里彩绘填色,制作陶器和精美的陶饰品,还能参加线上陶艺比赛等,在玩乐中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史前彩陶文化,将多彩的陶艺术带回家。

image.png

IMG_1388谢礼恒 摄600_450.JPG

IMG_1391谢礼恒 摄600_450.JPG

       “陶”之历史 于金沙聆听
        中国的史前彩陶,从公元前5000年前出现,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000年前后,发展近4000年。色彩绚丽、图案优美、造型多样、工艺精湛的彩陶艺术,以其独特的制作手法向人们反映着其作者独特的诉求,这些彩陶有着怎样的历史,传达着先人们怎样的审美意趣和生活智慧,又是以怎样的工艺制作出来的,是现代人永恒思考的问题。为了解答这些问题,6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仁湘将为观众带来“彩陶:史前人的心灵之约”讲座,讲述中国史前彩陶的历史。此外,金沙遗址博物馆还邀请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邛陶传承人何平扬,于5月27日为观众讲述“邛窑制陶技艺的发展和演变”。

image.png

        精美的国宝级文物、有趣的互动活动、经典的名家讲座,你动心了吗?那就赶快到金沙遗址博物馆来一睹黄河流域史前彩陶的风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