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辽(公元916年-1125年)</p><p>长23厘米、宽19.8厘米、高8厘米,重362克 </p><p>2017年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沙金台乡张家窑林场长白山I区墓群4号墓出土 </p><p>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p><p>面具经成分检测含金量在80%左右,剩余20%主要成分是银。色泽金黄,面部特征写实,眉、眼、耳、鼻、口等五官刻画细致,睫毛、胡须清晰可见,双目闭合,颧骨较高、眉眼细长、眼角上,具有蒙古人种特征,从面容看墓主人应为青年男性。双耳耳垂穿孔,佩戴两个摩羯形金耳环。面具四周边缘有穿孔,用于穿银丝网络,面具与银丝网络配套使用,将墓主人尸体包裹严密。</p>

-
黄金面具
<p>晚商至西周(公元前1200-前650年) </p><p>外径12.53厘米、内径5.29厘米、厚0.02厘米 </p><p>2007年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p><p>面具整体呈立体脸谱,系在模具上锤揲成形,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则采用剪切而成。表现范围上限于额部,下方及下颌。面相近方,平额,眉毛略微凸起,中央宽而两端收束,好似新月。眼眶较大,双眼镂空约呈菱形,上眼帘呈弧形,下眼帘深凹。鼻梁高直,鼻翼与颧骨线相连。嘴巴镂空呈微张之态,略呈笑意。耳朵外展,上宽下窄,上半部分凹入,耳垂穿孔。嘴巴微张,呈狭长方形,下颌平直。整个脸部丰满,表情威严,具有一定写实风格。表面打磨光亮,里面未经打磨,较为粗糙。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文明、金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以及四川盆地与外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p>

-
金面具
<p>晚商至西周(公元前1200-前650年) </p><p>外径12.53厘米、内径5.29厘米、厚0.02厘米 </p><p>2007年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p><p>面具整体呈立体脸谱,系在模具上锤揲成形,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则采用剪切而成。表现范围上限于额部,下方及下颌。面相近方,平额,眉毛略微凸起,中央宽而两端收束,好似新月。眼眶较大,双眼镂空约呈菱形,上眼帘呈弧形,下眼帘深凹。鼻梁高直,鼻翼与颧骨线相连。嘴巴镂空呈微张之态,略呈笑意。耳朵外展,上宽下窄,上半部分凹入,耳垂穿孔。嘴巴微张,呈狭长方形,下颌平直。整个脸部丰满,表情威严,具有一定写实风格。表面打磨光亮,里面未经打磨,较为粗糙。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文明、金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以及四川盆地与外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p>

-
金面具
<p>晚商至西周(公元前1200-前650年) </p><p>外径12.53厘米、内径5.29厘米、厚0.02厘米 </p><p>2007年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p><p>面具整体呈立体脸谱,系在模具上锤揲成形,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则采用剪切而成。表现范围上限于额部,下方及下颌。面相近方,平额,眉毛略微凸起,中央宽而两端收束,好似新月。眼眶较大,双眼镂空约呈菱形,上眼帘呈弧形,下眼帘深凹。鼻梁高直,鼻翼与颧骨线相连。嘴巴镂空呈微张之态,略呈笑意。耳朵外展,上宽下窄,上半部分凹入,耳垂穿孔。嘴巴微张,呈狭长方形,下颌平直。整个脸部丰满,表情威严,具有一定写实风格。表面打磨光亮,里面未经打磨,较为粗糙。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文明、金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以及四川盆地与外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p>

-
金面具
<p>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p><p>长26.5厘米、宽10厘米、高2.6厘米 </p><p>1986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面罩系用金箔在铜头像上捶拓而成,保持铜头像的面部特征。眉、眼镂空,鼻部凸起。</p>

-
金面罩
<p>宋(公元960年-1279年)</p><p>长12.3厘米、最宽22.5厘米、簪杆长9.6厘米、簪头每朵花2.7厘米,重54.43克 </p><p>1986年江苏省江阴市山观窑藏出土
江阴市博物馆藏
簪梁呈弧形,其上托举花头七个,花形一致,阴线錾刻花叶,扁平簪身,由于花头系空心,因而份量比较轻,簪脚有铭文“鄭寕壹郎”。</p>

-
银鎏金七花头桥梁簪
<p>唐(公元618-907年) </p><p>长157厘米、宽1厘米、厚0.1厘米;扣长4.6-4.9厘米、宽2.5厘米、厚0.5厘米 </p><p>1989年四川省广汉市雒城镇树林路基建工地出土
广汉市文物管理所藏
膀圈两端用金丝缠绕成扣,扣可拆下,两扣使两端相互连接成环,表面线刻有连枝花纹及十二生肖图案。其制造工艺精湛,图案内容丰富,錾刻手法细腻,为唐代金器中的精品。</p>

-
十二生肖金膀圈
<p>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p><p>径5.9厘米、长12.6厘米、宽6.4厘米,长6.7厘米、宽6.1厘米 </p><p>1986年重庆市南川人民医院出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此套金带具一组16件,计有金带扣2件、扣箍1件,金方銙11件,金椭圆形銙1件,金铊尾1件。金带具采用了捶揲、掐丝、焊接等古代金银器的常用制作工艺制成,纹饰精美。纹饰主要有折枝花卉、回文以及荔枝纹,其中以方銙、椭圆形銙和铊尾上的荔枝图案最为精致。1986年出土于重庆南川市人民医院基建工地南宋绍兴二十五年石室墓。</p>

-
南宋金腰带
<p>宋(公元960年-1279年) </p><p>通长10厘米、通宽6.8厘米、通高3.6厘米</p><p>1993年四川省彭州市金银器窖藏 </p><p>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藏</p><p>这件瓜形金盏方唇,直口,斜腹,圜底。整体仿生,呈长条五棱瓜形,柄为细瓜藤,扭拧一圈,瓜脐外鼓。每棱内用小鱼子纹饰成卷草纹。瓜蒂处饰叶五片,每片上饰整齐细密的叶脉纹。瓜脐上饰小碎点纹,瓜脐下每棱上饰有折枝花纹,双卷叶,上花四瓣,瓣圆尖,内小碎点纹衬地。脐边錾铭“齐”字。纹饰采用刻划与凿印相结合的技法,整器捶揲加工成形,柄为拉丝成形,后与盏体焊成一体。通体磨光,可见其捶击加工痕迹。</p><p><br/></p>

-
瓜形金盏
<p>宋(公元960年-1279年) </p><p>大银函通高13厘米、边长14.3 厘米;小银函通高5.3 厘米、边长7.9 厘米 </p><p>2008年南京市中华门外长干里宝塔顶宋长干寺地宫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该函为银质鎏金。方形,盝顶,直腹壁,平底,内凹。顶分五面,顶部浅刻卷草纹,上浮雕双龙。其余四面浮雕一对大鹏鸟。函身四面纹饰相同,底纹为卷草纹,圆形开光内浮雕佛像。</p>

-
鎏金银函
<p>宋(公元960年-1279年) </p><p>通高5.3 厘米、边长7.9厘米 </p><p>2008年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外长干里宝塔顶宋长干寺地宫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银质鎏金。盖呈方形,直壁,平底。盖面浅刻圆点纹、牡丹纹,中部有菱形开光,四面浅刻方天戟纹。函身四面也饰方天戟纹。</p>

-
鎏金小银函
<p>辽(公元916 年-1125年) </p><p>长17.7厘米、宽4.8厘米,重109.8克
长17.7厘米、宽4.6厘米,重119.4克 </p><p>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牌饰为银质鎏金,长方形,下垂五串流苏,流苏用链挂在五个镂空的圆形花盘上,每串7个流苏;长方形主体上中间部分为镂刻的牡丹图案,其外饰一周联珠纹,牌饰的外边廓内缘也饰一周联珠纹,二联珠纹中间部位饰云纹。背面有长方形鎏金银框,残断,残留有丝织品,夹于牌饰与框中间,二者通过铆钉铆合在一起。</p>

-
鎏金牡丹纹银牌饰
<p>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 </p><p>通长11厘米,重78.1克 </p><p>1957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出水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金龙捶揲相合而成,中空,呈昂首行走状。张口吐舌,须发飞扬,齿脊麟尾,有飞翼,三爪,通体錾刻鳞纹。身姿矫健,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唐宋时期的帝王尊崇道教,每年依道法斋醮,并向水域或灵山洞府投放金龙、银简,此金龙既是传递银简内容的使者。</p>

-
金龙
<p>唐(公元618-907年) </p><p>全长16厘米,龟背壳上10.6厘米,宽8厘米,重150克 </p><p>1988年四川省绵竹市东街出土
绵竹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金龟的腹部呈盒状,上覆盖龟壳,为0.5毫米厚的金皮加工而成。龟腹前后两端连接着头尾,服下原有四足,出土时损坏。金龟从头至尾全长16厘米。龟背壳上10.6厘米,宽8厘米。重150克,含金量85%以上。金龟工艺精湛,造型生动,具有写实风格,头、尾、背、腹均施精美的仿龟纹饰。实为一件罕见的古代工艺珍品。据挖土民工反映,出土时,金龟四周有残破的银皮包装物,但其原形已难确定。出土时龟体外形因土层叠压夯筑而卷曲变形,用手稍加扳整已复原形。</p>

-
金龟
<p>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p><p>内侧周长43厘米,装饰带宽2厘米,重234.09克 </p><p>199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塔湖出土
银川市文物管理处藏
项饰呈圆环形,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为装饰带,后部延伸成窄长条状。装饰带两侧边沿饰联珠纹,中间竖立9个镶嵌座(原镶嵌宝石不存),各镶嵌座间隔处饰两朵浅浮雕六瓣莲花纹。镶嵌座平面呈桃形,上下3层呈阶梯式叠压,下两层由莲瓣联珠纹叠加而成,上层外沿饰大小不同两圈联珠纹,中部圆筒状嵌座口沿饰联珠纹,口沿外部周饰浅浮雕式卷草纹。装饰带一端紧靠镶嵌座处,饰有一迦陵频伽像,人首鸟身,呈直立状,面向莲座。其头部微仰,卷发髙髻,面微笑,张口吟唱状;双手捧法物置于胸前,肩臂间缠绕飘带,双腿及爪部健壮有力;羽翼平直后伸,翼尖向下,羽纹清晰;五叶尾上卷高过头顶;颈部、手腕及耳部均带有环状饰物。</p>

-
迦陵频伽莲瓣联珠纹金项饰
<p>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口径7.85厘米、足径5.1厘米、高7.05厘米,重230克 </p><p>2014年贵州省遵义市杨价夫妇墓出土
贵州省博物馆藏</p>

-
魑首金杯
<p>唐(公元618-907年)</p><p>通高27.9厘米、盖高11.2厘米、盘高1.6厘米、架高15.8厘米、盘口径7.8厘米、口外径16.1厘米、腹深1.5厘米,重0.564千克 </p><p>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盐台由盖、台盘、三足架等组成,盖上有莲蕾捉手,中空,分作上下两半,有铰链可开合,以银箸焊接与盖相连。盖呈覆置的荷叶状,盖面錾刻蕉叶,底缘上卷,盖心饰团花一朵,盖面饰摩羯四尾。台盘宽平沿,浅腹,平底。三足支架与台盘焊接相连,支架以银箸盘屈而成,架中部斜出四枝,枝端分别接出二尾摩羯鱼和二颗莲蓬宝珠,宝珠四周有火焰纹。三足内侧均有錾文,表明为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文思院所造之物。</p>

-
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
<p>唐(公元618-907年)</p><p>复原全长167厘米
1981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出土 </p><p>内蒙古博物院藏
</p><p>蹀躞带上钻的长方形孔称为“古眼”。一共有十三銙,每銙穿系一条小带。小带上系挂有錾花金鞘骨柄刀、金色包角皮囊等。带銙和带饰图案呈浮雕形,有射狮、射虎、猎鹿等狩猎场景。这件蹀躞带的年代在唐代,出土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蹀躞”是指从腰带带銙的穿孔引出的下垂小带。“蹀躞带”就是指带有蹀躞的具有特殊形制的腰带。其形制基本由带鞓、带銙、带头和带尾等组成。原是欧亚草原游牧民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之一。带子上习惯系刀子、解锥、针筒、箭囊等生活与攻战的必需品。蹀躞带在辽代比较多见。</p>

-
狩猎纹金蹀躞带
<p>隋(公元581年-619年) </p><p>长20厘米、宽16.5厘米、厚1厘米,乳丁高1厘米、径0.15厘米,重1166.8克 </p><p>200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青山乡古峰庄出土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方奇呈长方形。正中图像为侧视的两只凤鸟衔环相对而立;第二重为一周勾连云纹;第三重为一周侧视龙纹带,上下方各两条龙,上部有四个小圆孔;龙嘴前有一竖向界栏分隔,上方界栏左侧龙之形体完全,但右侧仅到后爪部分,余皆省略,下方左右二龙情况则相反;左右各一龙;外围以三排高度规</p>

-
凤鸟纹金方奇
<p>唐(公元618-907年) </p><p>通高42.5厘米、口径5.4厘米、底径10-15.8厘米 </p><p>1981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哈达沟窖藏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这是一件银鎏金提梁壶。壶身錾刻出双腹相接的摩羯,摩羯的头、鳃、鳍尾及鳞刻画精细逼真,尾部外侈,勾勒出壶体的优美造型。摩羯这种造型有着域外风格。这件提梁壶属于唐代,出土于今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李家营子荷叶勿苏。</p>

-
摩羯纹金花银提梁壶
<p>西晋(公元265年-317年) </p><p>长19.5厘米、宽14.5厘米,重91.6克 </p><p>1981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西河子窖藏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鹿首金步摇冠是头部的装饰品。外形取材于鹿首,分为鹿首和鹿角两部分。鹿首刻画出了鹿的五官;鹿角由主根向上分支,每个枝梢上挂一片桃形金叶。步摇冠兴起于汉代,晋代以后在慕容鲜卑中盛行</p><p><br/></p>

-
鹿首步摇冠
<p>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p>长5.2厘米、宽4.9厘米 </p><p>北京市顺义县临河村北朝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p><p>金铛为古代帽冠上的饰物。顶部起尖,圆肩,底平,呈佛龛状。中间饰镂空蝉纹,蝉首两侧各有一花枝。周身用细小金粟粒焊接而成。《后汉书·舆服志》记载,这种冠饰称金铛,来自北方草原文化,其造型说明早期佛教的东传及在北京地区的影响。</p>

-
蝉纹金铛冠饰
<p>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p><p>高59.5厘米、腹径37厘米、重16.25公斤 </p><p>1968年河北省刘胜墓出土 </p><p>河北博物院藏
</p><p>壶通体鎏金银。盖缘、口沿、圈足各饰一周鎏银卷云纹带;颈部饰一周鎏金、鎏银交错分布的三角纹;壶身盘绕四条独首双身鎏金蟠龙,龙间缀以鎏金云纹;各部纹饰之间以鎏金带纹相隔。壶身铺首鎏金。壶盖有三个云形钮,盖面饰三只鎏金夔凤。壶内壁髹朱漆。壶底有铭文:“楚,大官,糟,容一石□,并重二钧八斤十两,第一。”由铭文推测此壶原为楚元王刘交家中之物,后“七国之乱”,该壶由朝廷没收,转赐刘胜。</p>

-
铜鎏金银蟠龙纹壶
<p>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p>高9厘米、宽15厘米 </p><p>1956年云南省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p><p>铜扣饰表现了一场与昆明人的战争后,滇国军队满载而归的情景:两名滇族士兵作前后赶状,他们手中各拎着一颗人头,中间夹着一头牛、两只羊和一位背小孩的妇女。最下方一具无头尸正遭践踏。</p>

-
鎏金掳掠铜扣饰
<p>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p><p>纵16厘米、横10.2厘米,重9000克 </p><p>1982年江苏省盱眙县窖藏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p><p>金兽蜷曲匍匐状,左右两腮有浓密的鬃毛,肥硕的鼻梁下,宽阔的嘴巴似隐似现。一条后退舒展自如地与前腿自然并拢,而下颚正安详地搁在紧拢的前爪上,左后爪右前爪前伸,兽头卧伏在上,梳耳瞪眼,颈部有项圈三道,上有环钮,尾穿过小腹到左背上,腹中空,腹内壁刻“黄六”两字(篆书)。金兽看上去虽然十分古拙,但细节刻画仍然非常生动。金兽全身布满斑纹,斑纹是整体铸成之后,特意用工具捶击上去的,每个斑纹大小相当,呈不规则的圆形,制作工艺十分细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我们所见到的金器大都是锤击而成,而这件金兽是整体铸造而成的。众所周知,整体铸造是汉代青铜工艺中的独特风格。因此,金兽是青铜铸造工艺与金器锤击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它将两种技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实属罕见,弥足珍贵。</p>

-
金兽
<p>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p><p>高2.2厘米、印面边长2.4厘米 </p><p>1958年湖北省云梦县吴铺乡赵许社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金印为方形印台,龟纽,篆书阴刻“关内侯印”4字。《初学记》引卫宏《汉官旧仪》曰:“诸侯王印,黄金驼纽,文曰玺;列侯,黄金印龟纽,文曰印;丞相、将军,黄金印龟纽,文曰章;中二千石,银印龟纽,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铜印鼻纽,文曰印。”关内侯,爵名,属世袭爵位,战国时秦国始置。汉承秦制,行二十等爵制。关内侯列第十九级,通常是对立有军功者的奖励,封有食邑,可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但无封国,无军政大权。</p>

-
关内侯金印
<p>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p>长9.7厘米、宽5.9厘米,重48.45克 </p><p>197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博格达沁古城黑圪达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带扣是古代男子腰带上的金属括节具,在汉以前一般常见为青铜质代钩。此件带扣为纯金打造,采用造模、锤揲、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金带扣靠近前端有穿孔,并装活动的扣舌,用以扣住腰带。当时,金带扣在权贵阶层中广为使用,考古发现以为数不少,这件金带扣可以说是精品。带扣锤揲成型,凸现1条大龙和7条小龙,群龙戏水,在急流中翻腾跳跃,或隐或现,动感十足。龙身多处镶嵌绿松石。龙身花纹和水波纹用纤细如发的金丝焊接而成,其间满缀小金珠,金珠的制法是将金丝切成小段,再熔融聚结成粒,之后夹于两块平板之间碾研,加工成溜圆的小珠,在带扣上,肉眼很难观察到金珠的焊茬,一个个小金珠排列的均匀整齐,光洁清晰,工艺精湛。这件金带扣具有汉代工艺作风,湖南安乡刘弘墓出土过西晋时期的类似带扣。这种形式的带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中就很流行。在云南、平壤、湖南、也有发现此类金带扣。汉文化西域等地的传播。</p>

-
八龙纹嵌宝石金带扣
<p>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p>长20.7厘米、宽10.2厘米 </p><p>197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阿拉沟墓地出土 </p><p>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p><p>金牌呈长椭圆形,狮子颔首,前腿平伸,后腿反转,显得强健有力。肩胛和胯部饰螺旋纹,颈部鬃毛纹路清晰,并在颈、背交接处向上曲卷成半圆形,极具表现力。同墓出土有虎纹金牌和对虎纹金带饰。动物形牌饰是北方草原民族常用的饰物,动物形牌饰的造型多为虎、鹿、狼、羊、牛等活跃于北方草原的野生动物和牧羊动物。从古至今,活动在新疆地区的大型食肉猛兽有新疆虎和豹,根本没有狮子活动的迹象。而这件动物牌饰的造型乍看像虎,但颈部却有浓密的鬃毛,因此专家认为是狮子。显然,狮子的造型是从西边传过来的,当时居住在天山山脉东部阿拉沟一带的草原民族把狮子的造型融入到传统的牌饰之中,使狮子形金牌饰体现出了北方草原民族的文化特点。</p>

-
狮子形金牌饰
<p>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p>长10.4厘米、宽7.9厘米,重466.3克 </p><p>1982年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出土 </p><p>南京博物院藏 </p><p>平面呈长方形,面有“郢爱”阴文印记46个,其中完整的35个,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比较完整的郢爱之一。</p>

-
战国金郢爰
<p>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p><p>最长处45厘米、最宽处6厘米 </p><p>2012年甘肃省张家川县马家塬墓地出土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项链材质有玛瑙、绿松石、金饰件,由排列相同的八串串成。</p>

-
金项饰
<p>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p><p>重约35.4克,长4.9厘米,宽3.8厘米 </p><p>1977-1978年河北省易县燕下都辛庄头30号墓出土 </p><p>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p><p>饰件平面略呈桃形。正面微鼓,顶部饰一兽面,用绿松石镶嵌出眼、鼻,其下正中为熊首纹,两侧对称饰双羊纹,羊头向下,相对蜷卧。熊的眉、眼、口、及长角羊的眼、耳等部位镶嵌绿松石。背面有一桥形钮,并刻有记重铭文“二两十一朱”。河北易县燕下都辛庄头M30,出土金柄铁剑、错金银铜衡饰、以及方、圆形金饰件共计82件,造型与鄂尔多斯地区十分接近。</p>

-
嵌绿松石熊羊纹浮雕金饰件
<p>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高14.5厘米、宽9厘米<span style="white-space:pre"></span></p><p>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秦墓出土<span style="white-space:pre"></span></p><p>甘肃省博物馆藏</p><p>饰片为钩喙,环目,突胸,长尾,屈爪。通身饰变形窃曲纹,但在余白中,镂有10个形状各异的孔,正面打磨黄亮,背面未经打磨,故色暗发涩。大堡子山遗址位于礼县城东永兴乡境内,共探明面积150万平方米,发掘墓葬15座、车马坑2座,1座乐器祭祀坑,1座大型建筑基址。其中,秦公大墓出土的这批金箔饰片是目前发现的秦文化年代最早的金器,对于了解早期秦人使用金器及与西戎民族间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高14.5厘米、宽9厘米<span style="white-space:pre"></span></p><p>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秦墓出土<span style="white-space:pre"></span></p><p>甘肃省博物馆藏</p><p>饰片为钩喙,环目,突胸,长尾,屈爪。通身饰变形窃曲纹,但在余白中,镂有10个形状各异的孔,正面打磨黄亮,背面未经打磨,故色暗发涩。大堡子山遗址位于礼县城东永兴乡境内,共探明面积150万平方米,发掘墓葬15座、车马坑2座,1座乐器祭祀坑,1座大型建筑基址。其中,秦公大墓出土的这批金箔饰片是目前发现的秦文化年代最早的金器,对于了解早期秦人使用金器及与西戎民族间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p><p><br/></p>

-
镂空鸷鸟形金饰片
<p>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span style="white-space: pre;"></span></p><p>长13厘米、宽10厘米、厚0.3厘米,重291.5克<span style="white-space:pre"></span></p><p>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沟畔2号墓出土<span style="white-space:pre"></span></p><p>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藏</p><p>饰牌整体略呈长方形,周边饰一周绳索纹,主题图案为浅浮雕的猛虎与野猪缠绕咬斗的场面,猛虎在下,腹部着地,前肢极力撑起上躯,昂头张口狠狠咬住野猪的后大腿根,后肢翻转朝天蹬踏野猪,虎尾下垂经裆部由后向前弯卷至背部;野猪在上,虽处于劣势,但仍死死咬着猛虎的一条后肢,奋力反抗,双方厮杀得难解难分。饰牌背面满布失蜡法铸造技术制模时留下的粗麻布印痕,靠左右两端分别有一横向、一竖向的扁平桥型小钮。其中,一件饰牌的靠虎头端有一椭圆形孔,有明显的使用磨蚀痕迹,应该为带钩钩挂所致;饰牌背面靠左、右两端的边缘处,竖向直行“一斤二两廿朱少半”及“故寺豕虎三”刻款,字体接近于战国晚期秦人的书写风格。该饰牌造型生动,其所塑造的后肢翻转的浪漫主义风格,堪称草原艺术的上乘之作。后肢翻转的造型,实际上仍是取材于动物搏斗翻滚时的精彩瞬间,是现实生活的高度再现和夸张,因此这种看起来似乎不合常规的姿态,恰恰是艺术变现的升华。另外,该饰牌还包含这战国时期的度量制度、书法、金属铸造技术以及早期北方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文化交往等方面的诸多信息,可谓弥足珍贵。</p>

-
虎豕咬斗纹金带饰牌
<p>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p>通长20厘米、宽7.2-7.6厘米,重228克</p><p>2013年甘肃省张家川县马家塬墓地出土</p><p>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p>带钩铸造而成。钩首呈长颈龙首状,颈三棱状,肩部三角形边框内镂空雕铸对称的狼形图案,张嘴,竖耳,前腿前伸,躯干后部向上翻转,尾斜伸,尾梢卷曲。钩身长方形,框内镂空雕铸正反对称的虎噬大角羊图案一组。虎侧身,头向左偏,眼圆睁,两耳直竖,嘴咬在羊脖颈,前左爪抓住羊前右足,前右爪和后左爪踩羊头,左后腿向后蹬,尾向后翻卷,似凌空做扑杀状。羊略向左侧翻,头向上翻卷。前右腿前伸,左腿屈于腹下,左后腿向上翻转,右腿后蹬,呈被扑倒后的挣扎状。边框以及动物的躯干上有三角形、卷云形等不同镂空图案,内镶嵌肉红石髓并填以朱砂。</p><p>带扣整体呈现为兽面造型,球形凸眼,大方耳,高凸鼻。额头正中浮雕一兽头,面朝上。鼻梁为蝉形。鼻梁两侧为两条小龙、口部有两条小龙构成,饰联珠纹、卷云纹及羽状纹,眼部镶嵌蓝色玻璃珠。兽面两侧镂雕出龙兽相斗图案,左右对称,兽身上缠绕一龙,龙头伸出兽头上方,龙身向下,龙爪紧抓兽身。龙身上饰卷云纹和联珠纹图案。</p><p><br/></p>

-
高浮雕兽面纹金带钩
<p>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p>盏通高11厘米、口径15厘米,重2156克;匕长13厘米、身宽3.4厘米、柄末宽1.7厘米,重56.45克<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p><p>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p><p>湖北省博物馆藏</p><p>该组器物为食具。全器饰蟠螭纹,绹纹,雷纹,涡云纹等,是已出土先秦金器中最重的一件。出土时内置镂空金漏匕一件,匕面缕空成变异的龙纹。金银容器的出现是战国时期金银器发展的重要标志。</p><p><br/></p>

-
云纹金盏、金勺
<p>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p>盏通高11厘米、口径15厘米,重2156克;匕长13厘米、身宽3.4厘米、柄末宽1.7厘米,重56.45克<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p><p>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p><p>湖北省博物馆藏</p><p>该组器物为食具。全器饰蟠螭纹,绹纹,雷纹,涡云纹等,是已出土先秦金器中最重的一件。出土时内置镂空金漏匕一件,匕面缕空成变异的龙纹。金银容器的出现是战国时期金银器发展的重要标志。</p><p><br/></p>

-
云纹金盏、金勺
<p>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p><p>角形饰高8.3厘米、边长4.7厘米;兽形带扣长2厘米、宽2厘米;圆环直径3,7-4.2厘米;方环长2厘米、宽0.75厘米</p><p>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出土</p><p>河南博物院藏</p><p>带饰由12个部件组成。其中三角龙形带饰1件,底部呈等腰三角形,正面隆起,背面内凹,器表面作两组单首双身龙形;兽首形带扣3件,正面略隆起饰一兽首,兽面鼻部皆作牛鼻形,背面相应内凹,中部有一横梁;圆形环7件,为扁平体,正面均有两周弦纹,背面或凹或平;方形环1件,扁平形,背面平,正面有两周凸弦纹。西周后期,金腰带饰盛行,其出土地点集中在黄河中游的陕晋一带,既受到北方游牧民族黄金饰身习俗的启发,又融合了中原饰身传统。金腰带饰的组件是西周黄金制品中的珍品,多铸出精细的花纹,可见熔金铸器技术业已成熟。</p><p><br/></p>

-
金腰带饰
<p>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p><p>长13厘米、宽8厘米、厚0.03厘米</p><p>1986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出土</p><p>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p><p>金饰系用金皮捶拓而成。虎头昂起,张口作咆哮状;眼镂空,耳巨大,身细长。前足伸,后足蹲,尾上卷,呈奔跑状。通身压印“目”字形虎斑纹。</p><p><br/></p>

-
金箔虎形饰
<p>青铜时代卡约文化 </p><p>长1.2-1.5厘米、宽0.7-0.8厘米 </p><p>1977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M455出土</p><p>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p>器物整体器形轻薄,中空,用金箔锤揲制成仿贝形饰物,形制与海贝相近,似瓜籽状,最大宽在贝的三分之一部位,出土时部分金贝内有残朽的木质物填充。金贝贝面平滑无装饰,正面稍圆鼓,中间有浅凹槽纵向贯通,两端有圆孔,用于穿挂细绳线,应为一种挂饰。金贝工艺精巧,文化特色鲜明,反映了当时制金工艺的水平。</p><p><br/></p>

-
金贝